王国斌医生 武汉协和医院王国斌 追求生命的完美
悠悠长河,世纪协和。跨越了三个世纪历史航程的武汉协和医院以其学科优势和名医荟萃享誉海内外。在众多学科中,普外科以其特色鲜明、技术领先而位居国家级重点学科行列。在众多名医中,普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腔镜外科主任王国斌无疑是最为耀眼夺目的一位。
以德为先 勇挑重担
2006年7月的一天,骄阳似火,刚查完房的王国斌被一位面色焦急的老汉拦住了。"王教授,我是12床肖涵的父亲,明天我儿就要手术了,这点小心意请您无论如何收下!"说完把一个红包塞给王国斌,拔腿就走。"您这是……" 王国斌话未说完,老汉已远去了。
这个塞"红包"的是一个靠种田养鱼为生的农民,其长子患结肠癌,必须马上动手术,手术费和药费等估计得三万元。家里东拼西凑,卖了耕牛,卖光了鱼苗,才勉强攒够。听说结肠癌手术是大手术,风险高,老汉一家人心急如焚,又找亲友借了500元准备给王教授"意思意思",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第二天上午,王国斌主刀的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手术圆满成功。十天后患者顺利出院,护士把一个信封交给了家属。拆开信封,除了500元,还多了200元和一张纸条:"老师傅,您的好意我心领了,钱决不能收。
我也是农民的儿子,知道您家里的艰难,200元作路费略表心意一定收下,出院后饮食要格外注意。王国斌。"老汉当即老泪纵流。" 决不能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侵蚀!这是做一名医生起码的良知。"既是医生又是医院领导者的王国斌经常这样说。
生长于农村的他曾亲眼目睹了饱受病痛折磨的农民的痛苦,自小他就抱定了治病救人的决心。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被协和医院录用。那时,王国斌就为自己确立了从医准则: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解除痛苦,塑造完美人生。
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从医30多年,从一位普通的医师,到普外科副主任、大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他从未收受患者一次红包,从未接受过患者的吃请。常怀关爱之心,常思责任之感。
长期从事医院管理的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外科大夫,坚持用手术刀为病人解除病痛。王国斌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手术室度过的了。2003年"五一"长假期间,他不知疲倦地做了18台手术,有时刚刚从手术台上下来他又直奔会议室。2007年5月1日,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众多专家奋战在手术室,全院日手术数达到179台次破中南地区纪录。
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他更是冲锋在前。2003年SARS期间,作为院"防非"小组组长,他亲自深入发热门诊和发热病房排查病例、检查慰问,全然忘记了被感染的危险。因其无畏的崇高医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那年他获得了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医术精湛 敢于挑战
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医务工作者的首要条件之一,而精湛的医术是救死扶伤的金钥匙。
在老一辈专家教授的精心栽培下,王国斌在肝胆和胃肠手术中表现出了惊人的业绩,但他常常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了理论知识的匮乏和科研水平的欠缺。1992年,经科室推荐和医院筛选,王国斌留学德国攻读博士学位。
1995年,学成回国的他放弃了自己擅长的传统的胃肠及肝胆外科,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微创领域,着手开展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完全摒弃了传统手术术后疤痕明显、病人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等弊端。
对于王国斌来说,微创外科为他开启了一道全新的医学之路。在他的促动下,协和医院腔镜外科中心很快成立了,那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腔镜外科专业中心之一。但在当时要真正掌握这门技术谈何容易。
当时,王国斌已走上了领导岗位,事务繁杂,但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来学习这项技术。为了能及时把握国际腔镜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他多次前往德国和美国进修和交流。他的辛勤获得了回报。12年来,他领导的腔镜中心运用腹腔镜技术开展各类手术近万例。
腹腔镜切除胆囊手术已连续8年没有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在患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腔镜外科也成为协和医院普外科的一大特色,他本人还创造了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下腔镜手术的纪录。
随着微创技术的日臻成熟,王国斌并不满足腹部腔镜手术的开展,如何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更多的部位和病种成了他日夜思索的课题。2001年,王国斌与小儿外科合作开展了国内首例"腹腔镜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原本需要多次择期手术的疾病在腔镜的辅助下一次到位,且创伤极小,利于小儿的成长发育。
此项手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海内外患者纷至沓来。2004年初,一名"先天性无阴道"的少妇怀着无奈和不安的心情来到协和医院。
在病情讨论中,王国斌大胆提出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代阴道成形术"的设想,即在患者腹部打4个直径约1厘米的小孔,在腹腔镜的引导下,用超声刀剪下一段约1 8厘米带肠系膜血管的乙状结肠,再从会阴部开一个"窗","修"一条"隧道",将上端与腹腔沟通后,再把切断游离的那段带血管蒂的结肠下拉移植至"隧道"处吻合。
在妇产科的通力合作下,该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拔去了笼罩在患者心头20余年的阴霾,还实现了"刀过不留痕"的了美学效果,为其缔结美满婚姻奠定了基础,该技术也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
虽成绩斐然,但王国斌仍在不断探索。在微创外科领域继续耕耘的同时,他又把目光转向了当今科技的前沿——纳米技术,并成为国家863计划项目"纳米制剂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研究"的负责人。
2006年,他又承担起科研经费达120万元的湖北省"十一五攻关"项目——"湖北省常见恶性肿瘤的防治技术研究"的重任。同时,他还培养了50余位博士生、硕士生,参编科学书籍4本,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10篇。
大胆创新 悬壶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王国斌意识到,要为患者解除痛苦,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行,单靠科室的力量也不行,必须将"协和"这一品牌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能在协和医院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自1998年任院长以来,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专科医院化"发展模式,实施"人才、学科、品牌、国际化"四大发展战略,大胆推进人事、分配及后勤管理"三项改革",推行目标管理、优质服务及市场经营"三大策略",打造人才、技术、服务"三大品牌",促进了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截至2006年,医院年门诊人次由120万上升至180万,出院人次由2.6万上升至5.5万,手术台次由1.
03万上升至3.5万;开放病床由1300张发展至2239张;年中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数由6项上升至31项,论文发表数跃居国内医疗机构第5位;国家级精品课程、973首席科学家重大科研课题等均实现了突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学大楼、特需病房大楼和亚洲最雄伟的34层单体外科大楼等相继建成;医院综合实力稳居国内一流行列。
用他自己的话说,八年来,医院规模扩大了近一倍,相当于再建了一所"协和医院"。
规模扩大、工作量增加,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丝毫不敢放松。他积极主张转变服务理念,推行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再到"人性化"服务的转变和延伸。2000年,在全省医疗行业率先推出"一次投诉待岗"制度。
2003年,以医患沟通工作省级试点单位为契机,规范医疗服务用语,修订医疗流程和服务规范,主编深受同行青睐的《医患沟通文集》。2004年,成立医疗服务中心,免费护送病人住院、检查、送取标本和检查结果。优质服务活动赢得了民心,使病人满意度和医院各项医疗指标年年攀新高。
王国斌经常告诫大家:"一名患者在医院仅是几千名病人之一,但对其家庭而言就是整个世界",以此引导全院职工通过换位思考,重新认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00年,他在全省医疗行业率先推出"一次投诉待岗"制度。
2003年,以医患沟通工作省级试点单位为契机,规范医疗服务用语,修订医疗流程和服务规范,主编深受同行青睐的《医患沟通文集》。2004年,成立医疗服务中心,免费护送病人住院、检查、送取标本和检查结果。优质服务活动不仅赢得了民心,使病人满意度和医院各项医疗指标年年攀新高,也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不待扬鞭自奋蹄"。奋进向上的王国斌时刻以服务病人为己任,一如既往地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管理上改革创新, 为广大患者生命的完美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