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电影 1988年电影—王朔侃出“王朔年”

2017-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同一位作家的的四部作品在同一个年份里被不约而同地改编成电影,同一类带有"痞子"气的顽主形象在银幕上集体亮相,这使得1988年的中国影坛有了别样的色彩,这个作家就

同一位作家的的四部作品在同一个年份里被不约而同地改编成电影,同一类带有“痞子”气的顽主形象在银幕上集体亮相,这使得1988年的中国影坛有了别样的色彩,这个作家就是王朔。

这四部影片分别是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

88年对王朔来说是个了不得的年份。4部作品在这年被同时搬上银幕,文学界、娱乐届不约而同的称1988年为王朔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 》《顽主》《轮回》

“调侃”是80年代王朔语言是最大特色,作为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与其说王朔是把它当成了工具,还不如说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小时候所面临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时时被侵犯。

街头的流氓,严肃的老师,专横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无力回击这种侵犯。但你也一定要采取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王朔选择了调侃,这样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护自身尊严的功能。应该说,这种调侃的形成是很自然的,并不是痞子的专利。

但由于这种调侃对自认为很体面的人也无情地嘲弄,于是一种自尊和另一种自尊便抗衡起来,王朔成为人们眼中的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 一种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调皮捣蛋差不多的把戏,却惹得大人们生气了。

 拿《顽主》举例,从视觉效果、演员台词和音乐等多方面,体现出一个典型的88年电影。作为回顾历史,让我们倍感亲切。 在剧中,我们感觉不到北京“不学无术”小青年的那股劲儿,或者说还不够“坏”。大牌有几个,熟脸一大堆。剧中3T公司跟甲方乙方里边那个好梦公司有点类似。

起初当一些批评家把王朔的小说称为“痞子文学”时,是想批判这种文学的消极价值。王朔小说中的那些“顽主”们拿各种政治语汇“开涮”、戏仿和嘲讽正统意识形态所推崇的革命精神或道德理想;而小说的叙述者似乎不但没有对这种反意识形态的态度有所批判,反而带着欣赏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这些“痞子文学”在嘲弄了正统意识形态之后,并没有提出另外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或终极追求性质的高尚道德理想。这在一些批评家看来是一种价值观念失落的消极现象,所以当他们把王朔的小说称作“痞子文学”的时候,不仅是说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是一群“痞子”,而且小说的叙述者或作者也被归入了“痞子”之列。

“痞子”是个贬义词,这就是说,这种批评表达的仍然是一种传统的一元论意识形态批判立场:“痞子”即使不算坏人,也肯定是一种在价值观念上应当被否定或改正的角色。如果拿过去几十年中人们所习惯了的的社会价值观念来衡量,这种“痞子”应当算作是一种介乎进步和反动之间而倾向于“落后”的人物;如同过去的文学中常见的那类“中间人物”一样,可以通过批评教育转化为进步,也可以因为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而堕落到反动;总之他们是二元对立框架中的某种游动成分,他们的存在及其道德意义的不确定性并不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二元对立结构。

比如王朔的《动物凶猛》、《橡皮人》、《许爷》、《玩儿的就是心跳》之类小说中的主人公基本上就可以被当作这样一类或者可以变好或者可以变坏的小流氓或“痞子”。

1988《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

1988《顽主》

1988 《轮回》

大喘气

年 代: 1988 地 区: 中国 (更多...) 导 演: 叶大鹰 (Daying Ye) 编 剧: 王朔 类 型: 剧情 剧情简介

根椐王朔原著《橡皮人》改编,

北方城市无业青年丁健应朋友老邱和张燕之邀来到广州。在神通广大的李白玲的策划下,他们以卖车为名骗的巨款。丁健觉得自己被李白玲看穿了。丁健和老邱去和港商做走私彩电生意,被骗。愤怒的丁健因打伤了港商的帮凶而被关进拘留所。后来才得知是李白玲在幕后坑了大家。李白玲喜欢丁健的真挚,可又不得不伤害他。在丁健眼里她就是一个橡皮人。丁健将李白玲给的摩托车从楼顶扔下,看着摩托车带着他的幻想一同消失,他凄然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