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 "李秀才"来看"刘三姐" 分享《刘三姐》的幕后故事
“我们是1960年5月3日开始在厂里拍内景,6月份到厂外拍外景,一共3个月时间。大家披星戴月,更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时隔半个世纪,蒙雄强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拍摄时的点点滴滴。其中最令他感动的,莫过于导演苏里曾在担架上坚持拍摄。
在一个天色尚暗的清晨,剧务正抬着一个装满开水的木桶赶往码头,以乘船送至拍摄点供剧组生活饮用。看到抬水的工作人员十分吃力,苏里便上前帮忙。意外突然发生,桶底竟整块脱落,一桶开水全倒在苏里的双腿上。
苏里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剧组顿时陷入有可能停拍的焦虑之中。没想到,苏里只接受了简单的处置便重回拍摄现场。看到双腿缠着绷带、坚持在担架上导戏的苏里,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心酸难过。苏里却说:“那么多人要等着,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就把拍摄工作停下来。”
在之后的半个月时间里,大家每天抬着担架往返于驻地和拍摄点。而苏里顶着将近40℃的高温,光着膀子忍着双腿的剧痛,每天仍坚持拍摄60多个镜头。
江中竹筏全靠人下水拉
酷热仅仅是剧组面临的其中一个考验,更大的考验是,影片里很多场景是在江面上拍摄的,演员们也需要站在竹筏或是船头上唱歌。如何在摇摇晃晃的环境下保持稳定性?摄制组想了不少办法。
“当拍摄到中、近景时,所有制片、置景、服装、道具人员和没有戏的演员全部下河,一起使劲拉、推、拽,尽量让演员在平稳的船上演戏。”蒙雄强难以忘记,大家从早到晚泡在水里,皮肤都泡白了,有的甚至泡出了水泡,可是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每个人都是心甘情愿的,都想拍好《刘三姐》。
蒙雄强还不忘提及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奉献者。当时黄婉秋不习水性,多次练习也无法掌握撑竹排的技巧,后来一位名叫关秀的阳朔渔家姑娘成为她的临时替身,于是便有了影片开头那一幕:粼粼波光中,刘三姐撑着竹排由远及近,清亮的歌声飘荡山间,“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