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华:18岁当团政治委员、33岁当上军长却与上将失之交臂
18岁的团政治委员
1930年4月,谢振华的父亲被反动派残酷杀害。随后,谢振华加入了红军游击队,后在崇义县少共县委任少先队队长。1931年夏秋之间,谢振华参加主力红军,进入红三军团政工干部训练队学习。结业后,他被分配到红三军团政治部青年部任青年干事兼青年训练队队长。
1934年4月,谢振华从红军大学毕业回到红三军团。8月,他担任红五师第十四团政治委员,时年不足18周岁。翻开开国将帅们的履历可以发现,当时谢振华是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中最年轻的团政治委员。1955年授衔上将的杨勇、张爱萍、苏振华、王平其时也在红三军团担任团政治委员。
33岁的军长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谢振华担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四团团长,后兼任政治委员。从抗战初期的团政治委员到抗战结束时的团政治委员,在开国将帅中几乎绝无仅有。这也是谢振华1955年没有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最主要原因。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奉命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谢振华任第三十军军长。33岁的谢振华也是当时全军整编后最年轻的军长之一。随后,谢振华率第三十军部队参加渡江、上海等战役。5月28日上海解放后,谢振华奉命率第三十军担任淞沪警备任务。7月,他调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政治委员。
从1949年初的人民解放军军长,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谢振华仍然在解放军第六十九军主持军事工作,这在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整编后的首批军长中又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文革中主政山西
1971年4月后,谢振华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同时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2年5月起)兼山西省军区司令员,主持山西省党政军全面工作。
在主持山西省全面工作期间,谢振华顶着林彪、江青一伙大批“唯生产力论”的巨大压力,坚持抓工农业生产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九一三事件后,谢振华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精神,对稳定山西的局势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由于他对当时大寨实行的一些“左”的政策不同意不支持,因此惹恼了江青等人,不久遭到诬陷和批斗。
资料显示,“文化大革命”期间有30余名军队高级将领到地方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委会主任。其中,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回到军队,之后又提拔到大军区军政主官岗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曾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的尤太忠,另一个就是谢振华。
与上将失之交臂
军队精简整编后,一两年内将恢复军衔制,只要留任大军区正职岗位的开国将军,应该都会被授予上将军衔。而退离一线的,不论是老少将还是老中将,将一律不再授予军衔。对于这些,谢振华都非常清楚,去军事科学院留在第一线工作,还有可能被授予上将军衔,对个人当然有利。不过,他想得更多的是回到昆明把精简整编工作搞好,把数以万计的干部安排好。作为昆明军区的党委书记、政治委员,那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谢振华向中央军委领导表态说:“我愿意把位子让给较年轻的同志,对我的工作就不要再考虑了。昆明军区精简下来的大批干部,我有责任把他们安排好。我愿回去与大家共同努力,完成昆明军区最后一段光荣的历史使命。”谢振华的意见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赞许。后来,中央军委从军事科学院的班子建设实际出发,任命成都军区原司令员王诚汉担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1988年9月,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时,71岁的王诚汉被授予上将军衔。就这样,谢振华和上将军衔遗憾地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