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股票 禹州吴道子与《八十七神仙卷》邮票

2018-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主讲嘉宾:刘钊(著名邮票设计家.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集邮公司艺术总监)<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

主讲嘉宾:刘钊(著名邮票设计家、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集邮公司艺术总监)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尽管历代学者对其年代、作者有不同的推测,但都无法改变《八十七神仙卷》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这也正是中国邮政发行《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的意义。

具有收藏潜力的又一珍邮

此前中国邮政发行过的河南题材或者是与河南题材有关的邮票中有两套非常著名,一是《清明上河图》特种邮票,一是《洛神赋图》特种邮票,这两套邮票已经成为集邮市场抢手的热门收藏对象,其市场价值也是一路飙升,其升值空间不可限量。即将发行的《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与前两套邮票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是中国传世名画,都是绢本,都是国宝级文物。而且,此次即将发行的《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又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它不是整幅全部发行,而是采取邮票主图表现局部画作,以小本票的形式完全展现原画风采。另外还有许多设计和印制方面首创工艺,因此,此次《八十七神仙卷(局部)》邮票的发行,又将会激起名画类邮票收藏热潮,《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也将成为具有收藏潜力的又一珍邮。

五大收藏亮点

为了配合9月26日《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的发行,也为满足广大集邮爱好者收藏此套邮票的强烈愿望,河南省集邮公司和许昌市邮政局、禹州市邮政局结合许昌书画文化,禹州画圣故里文化、钧瓷文化等联合开发了《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系列藏品。

书画合璧卷轴画

这套藏品收录《八十七神仙卷》仿真画,重要的是画的卷首是齐白石大师的墨宝“八十七神仙卷”,卷后是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等大师对《八十七神仙卷》做的亲笔跋文。跋文中均对此卷的作者及流传经过、友人的评价、本人的考证及该画的艺术价值给予全面论述。评定之恰确,考证之严谨,文字之精当,乃为文物鉴赏方面不可多得的美文。其中,徐悲鸿的行书题跋用笔劲健而流畅,随心所欲,淋漓尽致。书画一体,珠联璧合,堪称书画双绝。此件仿真作品可谓邮品衍生产品的一大亮点,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精品。

《中原画卷》珍藏册

邮品册“中原画卷”四个字由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亲笔题跋,整个册子是河南省集邮公司与邮票设计家王虎鸣合作,由王虎鸣担纲设计。邮品册包含四个重要作品,卷首是《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而且是三版版票,另加小本票。接下来分别是《清明上河图》特种邮票版票、《洛神赋图》特种邮票版票、《虢国夫人游春图》特种邮票版票。尤其是《虢国夫人游春图》特种邮票以整版形式出现尚属首次,更加突出了整款册子的分量。

《中原画卷》邮票珍藏册极具中原文风,代表中原文化经典、中原文化符号、中原文化遗产,所收邮票全部都是集藏爱好者渴望收藏的整版邮票,加上收录的四套邮票全部都是王虎鸣担纲设计,因此该邮册具有极高的收藏、馈赠和增值价值。

“中国画圣吴道子”纪念章

河南省集邮公司特别发行了“中国画圣吴道子”纪念章。作为国家邮票权威发行机构,将吴道子像和《八十七神仙卷》结合,不仅强化了《八十七神仙卷》名画与吴道子的关系,而且对认定许昌禹州是画圣故里更具有特殊意义。

专门设计了原地首发纪念封1套6枚

分别贴《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特种邮票6枚,另外特别创意制作了异形画卷四色纪念戳,封面图案分别为(吴道子故里)吴道子纪念馆大殿、吴道子纪念馆;(许昌)文峰塔、许昌博物馆;(禹州)神垕古镇、禹王锁蛟井。纪念封的主图与邮票局部相关,极具文卷之气,此套邮品是原地首发活动的首选。

《徐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卷》邮票典藏

收录了《徐悲鸿诞生九十周年》邮票、《奔马》套票、小型张和《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套票及小本票,将国宝的传承者与国画结合,也是具有特别纪念意义和收藏亮点的珍贵文化礼品。

相关链接

历千年之久而依然光彩照人、价值连城的唐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长卷,相传为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他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精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艺术家奉为圭臬。

此画卷的发现和收藏过程也充满了传奇。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时,从一位德国女士处发现此画作,并认定为唐代吴道子所作。他倾其所有购得此画,并在画上加盖“悲鸿生命”收藏印章。之前,此画卷没有名称,也没有题跋,画名由徐悲鸿所起。抗战时期,画作曾遗失,后历尽千辛寻回。1948年,徐悲鸿请中国画装裱大师刘金涛将此卷进行重新揭裱,并请齐白石题写画名。揭裱之后,分别有张大千、谢稚柳、徐悲鸿3人题跋。1958年,徐悲鸿辞世,其夫人廖静文女士将此画无偿捐献给国家。此画作现珍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