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华潮汕帮 姚振华背后的潮汕帮:神秘且实力深不见底
去年12月20日,新财富杂志曾经发布了一篇名为《汕头——败得一塌糊涂的经济特区,为什么?》的文章,一度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其中所描述和引述关于汕头的种种问题,才能折射出潮汕商人的症结所在。
“汕头的市貌市容很颓废。初到汕头的人无不震惊——机场那些宰客不打表的出租车,会在半路忽然停下来顺便再拉一个客人与你同车,此种‘搭便车’即便用‘匪夷所思’也无法形容;进入市区,破败不堪不拆也不建的‘小公园’让人回到几十年前;几乎没有哪条街看不到占道经营,大街小巷的垃圾无人清扫,三轮车、摩托车和机动车横冲直闯”。
从杂乱的市容和低下的GDP数据中可以看到,潮汕商人虽然名声在外,但实际上汕头本市的经济水准并不高,整体上是一个比较穷的地方。
潮汕人虽然穷,但是非常好面子,反差之下,非常多的人希望借助经商改变人生轨迹,再加上同乡之中成功案例不计其数,因此整体的成功欲非常强烈,表现在商业上,会具备更强的攻击性,以及改变现状的冲动。
这意味着在欲望的驱使之下,潮汕人更希望用高风险的动作获得更高的收益。
另外,潮汕商帮并非如秦朔所说的“学习新知识迟钝”相反,潮汕籍商人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其商业疆域之广,可以说超越所有其他“商帮”。
大名鼎鼎的深圳华强(000062)北,是电子产品的聚集地,这里有大量的潮汕商人;
李嘉诚从塑料花起家,靠房地产取得“超人”的社会地位,但他常年来积极向科技产业投资拓展,电信产业已经成为长和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
更不用说,潮汕人中还有大量的互联网创业者:腾讯马化腾,豌豆荚王俊煜,礼物说温城辉,他们要么是互联网行业中的行业翘楚,要么是新生代的优秀创业者。
不同于温州商帮、莆田商帮等按行业扎堆的风格,潮汕商人在各行各业都有从事,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显然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被产业结构变革甩下的温州人
作为新一代潮汕商人的代表,姚振华同样有强大的成功欲,和极强的学习能力、跨界能力。
从早年经营“卖菜”的菜篮子工程,到后期参股物流公司,再依托物流公司进军地产,再到创立前海人寿,走金融投资、产融结合的道路,姚振华鲜明的诠释了产业升级对于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性。
不断转型的姚振华成功了,坚守互联网创新高地的马化腾成功了,甚至华强北的大量潮汕创业者,也在自己的领域成功了。
但反观曾经辉煌的温州商帮,如今同样关注度颇高但名声不太好的莆田商帮,这些企业家群体仍在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苟延残喘,除了几家大企业脱颖而出之外,几乎是再无新意。
曾经以皮鞋、服装、小商品而闻名于世的温州商人,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依靠强大的轻工业生产制造能力,将产品行销到全国各地。
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行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各类电子信息制造业、服务业蓬勃发展,但其中温州商人的数量寥寥无几。
成功者如正泰电器(601877)、报喜鸟(002154)、奥康等等,大多数仍然在从事鞋服、电器等传统制造业行业,且以基础型产品为主,附加值一直较低。
在互联网创业,乃至新型金融业态方面,曾经领先全国的温州商人,都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各个行业大大小小的领军者几乎无一来自温州。
很显然,他们被产业结构升级的浪潮甩在了身后。
最近名声不是很好的莆田商帮,也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在鞋服、医疗、钢贸、木材等优势行业之外,这些敢于拼搏的莆田商人,再也没有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
取得辉煌成就的温州、莆田商人们,坐拥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原始积累,其金融创新能力、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却趋近于零,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相比之下,产出了李嘉诚、马化腾、姚振华等人的潮汕商帮,最起码能够在创新上拥有更强大的能力,不论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是金融创新,都能为后世带来很多启发。
王石曾说“我是很尊重潮汕帮的”,在深圳摸爬滚打多年的他,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应该并无谬谎,但王石也好,看客们也好,更应该明白的是,相比温州、莆田等等,正是潮汕商帮,拥有着强大的经济活力,像鲶鱼一样搅动着“以和为贵”的中国商场。
创新能力、团结的作风、更强大的成功欲、紧跟时代潮流的能力,一个个难能可贵的标签之下,潮汕商帮理应获得王石之外,更多国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