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媒体重访邓玉娇原因 第一烈女邓玉娇生活现状直击
在舆论风口浪尖之上的邓玉娇终于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通过隐姓埋名的方式获得了平静的生活,只可惜这样的平静如流星短暂,最终还是被媒体记者的"热情"打破。
去年5月,因洗浴城"刺死官员案"轰动一时、被网民们称为"2009年中国第一烈女"的邓玉娇,目前早已淡出公众视野,隐姓埋名工作,生活简单而孤独。
时隔一年,媒体重访邓玉娇,目的很明显,希望借曾经轰动一时的"邓玉娇案"再次制造关注点,提高自身影响力。几经辗转,邓玉娇明知道露面会打破自己正常生活的情况下,终于还是露面了,为何?因为感恩。邓玉娇能够重新过上平静的生活,离不开曾经帮助过她的媒体和网友。邓玉娇对媒体的知恩图报证明她有良心,媒体却为一己私利不惜扰乱这位苦命女子的生活。
媒体责任感的丧失带来的影响有大有小,对于邓玉娇而言,只是将她再次推进公众视野,打破她苦心追求的平静生活,但对于社会而言,其影响往往是深远的。
时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谁掌握第一手资料,谁的报道更有轰动效应,谁的影响力自然就更强,效益也就更好。而相对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制造轰动效应显得更为容易一些,很多媒体只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全然没有考虑它的社会效果。这正是媒体在责任感的丧失和盈利动机之下,犯下的"新闻主义"错误。
"新闻主义"的错误让媒体热衷于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倾向的传播,严重地危害了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很深刻的。用传播学的"培养理论"来说,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对于人们存在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这种过程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浅显的理解之下,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效仿一些报道中的事物和现象。如果是浅薄、刺激、煽情之下的负面消息和暴力消息,这种"培养"可能就更带有传染性。
前段时间媒体对"校园杀人案"的报道就是如此。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许多媒体在对"校园杀人案"的报道时都进行了长时间、大篇幅的跟踪报道,却忘记了对此案带来的影响进行正确的舆论倡导,于是接二连三的相同案件发生。
而如何规避这种负面效应,恰恰在于媒体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幸的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媒体和记者的责任感被淡化了。失实、炒作、夸大、无良乃至刻意制造的新闻报道以及媒界自身的丑闻频发,已经令中国新闻事业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许多人更是发出了"官场肮脏,媒体也不干净"的愤慨。
鉴于此,笔者以为,媒体已经到了反省的时候了。如若不然,缺乏责任意识的急功近利,一味追求蝇头微利的"轰动",将会毁掉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和媒体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