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创造了一个戏曲史上的传奇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陈素真时代,五六十年代是常香玉的时代,而八九十年代则成了马金凤的时代。他们能各领风骚二十年,靠的是他们的演唱实力与机遇。陈素真以《三上轿》、《春秋配》唱红开封后,遇上了才华横溢的“戏痴”樊粹庭,为她量体裁衣,先后写出了《柳绿云》、《涤耻血》、《女贞花》、《义烈风》、《三拂袖》等戏,把她捧得红的发紫。
还不到二十岁,“豫剧皇后”、“梆子大王”、“河南梅兰芳”的桂冠就戴在了她的头上,可谓是无人能比,风光一时。
常香玉虽十四岁就以一出《(六部)西厢》唱红了开封,与陈素真、司凤英一起被评为豫剧“鼎三甲”,但声名却一直掩盖在陈素真的光环之下。
抗美援朝开始后,丈夫陈宪章为她编写了《花木兰》,这才出现了转机。她率领“香玉剧社”,带着这出戏走南闯北,用她富于激情的唱腔,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喝彩,也为她赢得了声誉和地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她在“红、白、花”等剧中表现出的演唱实力。马金凤能在陈素真、常香玉之后成为豫剧的领军人物,一方面靠她在“一挂两花”中清脆嘹亮的唱腔,靠她五次带着大戏进京演出,靠她拍摄了三部戏曲艺术片,成为继常香玉之后又一位在全国叫得响的艺术家。
另一方面靠他的好身体,造就了她的艺术生命比别的豫剧名旦都要长。
当时对马老艺术的“能量”、马老的健康状况如此只好还估计不足,对她的领袖时代只写到上世纪末,显然需要修改。那时马老很久没有公开露面,传言她得了病,不知道能不能延续他的艺术辉煌?她的确得了一场病,当时她昏昏迷迷,孩子怎么把她送到北京都不清楚。
但手术非常成功,醒过来,病榻上她却能把“辕门外三声炮”近百句的唱词背得一字不差。身体恢复很快,不久便几次出现在《梨园春》舞台上,人们不会忘记她去年在《花打朝·吃鱼》中的精彩表演,此外还经常参加省内外的一些综艺晚会演出,出尽了风头。
去年她还荣获了“豫剧终身成就奖”及全国剧协为她颁发的一个最高奖项(奖的名字忘记了)。这一切,显示了她老年健康的黄金价值。
马金凤在豫剧舞台上驰骋拼杀了83个年头,一生演过大小剧目500来个,成为常香玉之后,在全国名声最大,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师。今天应该对我的前文做一个修改了,原来扣除了十年“文革”,为保持时间上的连贯,可改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陈素真时代,五至七十年代是常香玉的时代,而八十年代至今则是马金凤的时代。
说她引领豫剧30年毫不为过,当今就全国范围来讲,她的声誉和影响已不低于常香玉。现在提起马金凤,恐怕全国不少人会知道她。她已年过九旬,仍能坚持做一些公益活动,说她创造了戏曲史上的一个传奇,我相信会得到多数戏迷的赞同。
马金凤已经活了九十岁,看她当前的身体状况,再活一些年没有问题,期待着她能活到一百多岁。但她年龄确实大了,再让她做什么贡献很不现实。在家由儿女们伺候着,颐享天年,能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让戏迷们经常看到她的身影也就够了。
在豫剧六大名旦中,她是唯一健在的一位寿星。对马派艺术我也有几点期待:
(1)在马金凤有生之年,编写出她的传记、剧目演唱年表、一生艺术活动年鉴等文字资料;
(2)整理、挖掘她一生演出剧目的录像及录音,以及在各地演出活动的视频;
(3)马老有许多戏只有录音,特别是许多唱段,是应该考虑为其配像的时候了。由谁配像?怎样使像与声音吻合?马老最有发言权,希望马老做好顾问,搞好这项工作。
祝马老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