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其琛海湾 海湾战争前 钱其琛对话萨达姆
本文是原外交部长钱其琛对海湾战争前夕进行斡旋一事的回忆。
1990年11月11日中午,我飞抵巴格达。由于实行制裁,巴格达的机场空荡荡的,看不到一架飞机。
当天中午和晚上,我与伊拉克副总理兼外长阿齐兹接连举行了两轮会谈。他担任外长多年,被认为是萨达姆的亲信。
会淡中,阿齐兹最关心的,还是美国是否会真的动武,以及中国对安理会可能授权动武的态度。(由于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就对伊动武投赞成还是反对票,举世关注。)
我向他重申了中方对解决海湾危机的原则立场。并对他说,我们把海湾危机与中东其他问题联系起来是很困难的。美国动武,也并非—定要经过安理会授权。美国国务卿贝克已经有过这样的暗示。
在我与阿齐兹会谈时,伊方有两个速记员,轮换着记录,交替着出去。估计是在随时打印记录,立即上报。可见萨达姆时时刻刻在了解动态,亲自掌握着一切。
12日上午,我去见萨达姆。伊方派来两辆车,把我们接去。车上没有什么标志,但一路通行,开得飞快。车子开到—个看起来像是兵营的地方,停了下来,请我们下车,进到里面先休息一下。然后,换了另外的两辆车,开车的人也都换了。车子又飞跑了一阵子,才到会面的地方。
大约在十一点左右,我见到了萨达姆。在那年的3月初,我访问伊拉克时,曾见过萨达姆。不过,这次他一身戎装,腰上还别了一把手枪,让人感到几分战争将临的气氛。差不多两个小时的会谈中,中间曾有片刻休息,那时,他才把手枪取下,放在桌旁。
我首先向他表明了中国政府对海湾地区紧张局势的关切,希望能和平解决危机。我说,目前爆发战争的危险越来越大,想听听他的看法。
萨达姆说起活来,没有客套,直截了当,但强词夺理,不时显出蛮横之态。
他说,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就如同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他对科威特政府提出了种种指责,说“8·2”事件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对伊拉克施展阴谋,而科威特与美国、以色列有勾结。又说,别看科威特人口少,力量弱,但拥有经济优势,可以用经济战搞垮伊拉克。所以,“8·2”事件是伊拉克的自卫行动。
萨达姆还说,中东地区的根本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处理中东地区问题,应采取同一个标准而不是双重标准。当前的问题应同美国撤军、停止制裁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
伊拉克一直是为实现和平而准备做出牺牲的本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气氛中,伊拉克愿意以开放和大方的态度,与各方进行对话。在没有事先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伊方的任何灵活态度,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我严肃指出,香港问题完全不同于伊、科关系。香港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只是被英国通过鸦片战争霸占了一百多年。即便如此,中国仍是采取和平方式与英国谈判,最终达成了解决香港问题的协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互设使馆,都是联合国成员和阿盟成员。伊拉克军事占领科威特是不能接受的。
我对萨达姆说,中东问题从长远看,都应解决,但当前迫切的问题是,由于伊拉克占领科威特而形成的紧张局势,正使战争的危险在日益增大。
这时,萨达姆转换话题问我,美国是否真的要打仗?显然,像阿齐兹一样,这是他心里最关心的问题。
我说,一个大国,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如果没有达到目的,是不会不战而退的。我告诉他,中国不准备提出方案或充当调解人。为了避免战争,应当由伊拉克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谈话中,萨达姆没有表示出任何愿意撤军的意思,但陪同会见的阿齐兹告诉我,此次萨达姆的表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灵活了。至于萨达姆说希望进行平等对话,阿齐兹私下向我解释说,这可以先从小范围对话开始,如包括伊拉克、沙特在内的三四个阿拉伯国家,伊拉克也愿同美国开展对话。
如今看来,萨达姆后来的一系列战略失误,都是基于当时的一个错误判断,以为只要伊拉克做出一些缓和姿态,美国就不会真的动武。
这次访问,萨达姆留给我的印象是,他是一个打着维护阿拉伯利益和支持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旗号的有野心的冒险家。当伊朗内部出现混乱时,他乘人之危,打了八年两伊战争。这次入侵科威特,更是公然背信弃义,以强凌弱。但他对形势估计错了。
据《外交十记》钱其琛/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