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福评书 如何评价刘立福先生和陈派评书艺术?

2017-09-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早听刘先生的书是在天津电视台17频道,那时候刚上小学,每天晚上七点半,印象说过<田七郎>和<张鸿渐>.只是那个时候对他和姜存瑞的书,实在是听不进去,也难怪,这俩人说书不是热闹的范儿;最早听是田连元的<瓦岗寨>,这书他热闹,小孩子嘛,爱听,文武带打的;但是对于这种说人情,讲典故的聊斋.三国就差着了.后来在电台零零星星的听过刘先生的<名优奇冤>和<义侠传奇>只是一直没听全,感觉和各个电台都在放的单爷确实不一样.直到有网络之后,才在网上找到他成套的聊

最早听刘先生的书是在天津电视台17频道,那时候刚上小学,每天晚上七点半,印象说过《田七郎》和《张鸿渐》。只是那个时候对他和姜存瑞的书,实在是听不进去,也难怪,这俩人说书不是热闹的范儿;最早听是田连元的《瓦岗寨》,这书他热闹,小孩子嘛,爱听,文武带打的;但是对于这种说人情,讲典故的聊斋、三国就差着了。

后来在电台零零星星的听过刘先生的《名优奇冤》和《义侠传奇》只是一直没听全,感觉和各个电台都在放的单爷确实不一样。

直到有网络之后,才在网上找到他成套的聊斋。 他的书与其说细致,不如说人物刻画得透,拿《义侠传奇》为例,李四海怎么个性格,砸锅怎么个路数,马永泰怎么出场,马小秃怎么胡来,马二把怎么个说话,尤其是最后接李四海银子那点,“怎么还花你的钱呢,得了,我揣着”就这一句,马二把的人物就活了。

说书热闹好说,俩人插招过式、大战三百回合,这个不难,但是说合理了难。现场版的《庚娘》王十八怎么跟金大用一家搭个上的,老头的说法是住店,金老头有饭后散步的习惯,这时候,让王十八套话,诈称通行,船上落水也是因为散步,而且王十八出场开脸就不是善茬。

对比王玥波的《庚娘》,他说的是王十八和金大用一见如故,第一天称兄道弟,第二天吃喝不分,要注意,这是兵荒马乱的时候,再是书呆子,也不会到这份上,而且对比王十二后来的所作所为,人物对不上,明显不合理。

再比如《田七郎》中,怎么散厨子,王玥波没有任何原因,就是家里不用了,行吗?行,主人散仆人,不需要任何理由,但这书就没听头了。

刘先生呢?武成休说饿,让厨子做饭,做什么呢?鸡腿吊汤,下挂面,窝鸡蛋,吃了一口,骂厨子,你tm要卡死我啊,鸡蛋里愣挑出骨头来,然后您那走人,合情合理,书还有听头。

刘先生总说一句,朱砂没有,红土为贵。在我看来,多半是调侃,但也并不全是,为什么这么说呢?陈士和咱都没赶上,资料甚少,目前只有《梦狼》一个开头的片段,幸运的是,刘立福也有《梦狼》前半部分,对比起来看,他自比红土不为过,确实那种说书人的气场差一截。

而且对比怹晚年的明场,早年使活总有一种放不开的感觉,或者说有一种拘谨感,可能还是年龄的问题,倒是晚年挥洒自如多了。 其实听过他这么多部书,感觉最好的是晚年明场录的《白宗巍坠楼》,聊斋他不管怎么说,都是在学他师爷,但坠楼不是。

与其说他如数家珍的讲天津城当年这点事情,倒不如说是他在讲自己早年的经历和见闻,否则绝不会有这么强的时代带入感,比如交代电车怎么走,中原公司为什么是最高,白帽衙门在哪,警察什么样,河北法院、信义里、香店胡同、四海居饭馆等等这些可以细致到每一个胡同的街区,这些他都是亲历者,信手拈来之后必然娓娓道来。

是说白宗巍,也是在回忆他自己。

最后留个扣子,《毛大福》里面开脸说,“来的这个人叫毛大福,是个治外科的先生,家里任什么人都没有了…一副肿眼泡,身上穿着一身毛蓝布的裤褂,脚底下一双家做的布鞋…”。问题来了,家里任什么人都没有了,这双家做的布鞋,是谁给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