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发扬之水 陈先发诗集《写碑之心》获袁可嘉诗歌奖
原标题:获奖诗人陈先发朗诵袁可嘉译诗叶芝《当你老了》。
获奖诗人陈先发朗诵袁可嘉译诗叶芝《当你老了》。 沙白 摄
李笠、王家新分获袁可嘉诗歌奖翻译和诗学奖;张楚、滕肖澜和陈德根获《十月》青年作家奖
继骆一禾诗歌奖和十月诗歌奖之后,又一诗歌奖由《十月》杂志创办。10月26日,首届袁可嘉诗歌奖在诗人袁可嘉的故里宁波慈溪举行,与此同时,首届《十月》青年作家奖也在此颁奖。
获奖者可得两万元奖金
不同于大部分诗歌奖只嘉奖诗人成就,此次袁可嘉诗歌奖将颁奖范围扩大到了诗歌翻译与诗歌理论。据悉,袁可嘉诗歌奖的创办目的是为了奖掖当下最有成就的翻译家、诗人以及理论家,以弘扬袁可嘉独立、先锋、睿智的学术精神。
该奖每两年举办一次,可参评作品也需为两年内出版的著作。首届袁可嘉诗歌奖的得奖范围便框定在2011年6月到2013年7月。而获奖诗集为陈先发的《写碑之心》,翻译奖为李笠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诗学奖则由王家新的《在一颗名叫哈姆雷特的星下》获得。每位获奖者都将获得两万元的奖金。
《十月》青年作家奖同样为两年一届,该奖不局限于作家的单篇作品,而是每两年从海内外以汉语写作、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中评选出3到5位最优者。首届青年作家奖获奖作家即为3位,分别是张楚、滕肖澜和陈德根。每位获奖者同样会获得两万元的奖金。
“我们无法像托尔斯泰那样写作”
陈先发的授奖词有这样一句话:“陈先发的诗筑基于对当下存在的强烈关注、思接千载的历史意识和深入骨髓的生命虚无感之中。”而文学该如何面对现实,也成为在颁奖会之后举行的青年作家论坛上,诗人和小说家讨论的主要话题。
陈先发认为中国诗人与小说家最缺乏的即是对现实的反省和批评力,“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我们必须有一个这样的胃,它除了消化自然,还要消化钢铁、废墟和煤渣。”
张楚则谈到了一个小说家和他所处的环境现实的关系,他认为小说家没有必要开拓陌生的领域,他们更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已知的世界中将人性的那口井挖得更深,更宽阔,“让流出的水质更清澈、更甜蜜,更凛冽,或更污浊,更龌龊,更让人心生绝望”。
弋舟同意张楚的看法,“一个作家在写作时往往认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无限的,张楚恰恰谈到作为作家的有限性。”弋舟说我们常常会想象文学处于一个人类共同标准之下,这当然没有错,但写作者始终无法逃离他的时代和地域,“有时候我们应该不惮于我们的写作和普世文学标准的落差,因为我们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青年作家。
我们无法像托尔斯泰那样写作,而像他那样写作也未必能很好地还原我们的经验”。
陈先发简历:
陈先发,1967年10月出生,安徽桐城人。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著有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1994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前世》(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写碑之心》(2011年,长江文艺出版集团),长篇小说《拉魂腔》(2006年,花城出版社)等。曾提出诗歌主张:“本土性在当代”与“诗哲学”。2005年曾组建若缺诗社。
曾获奖项、被媒体和文学研究机构授予的荣誉有“十月诗歌奖”、“十月文学奖”、“1986—2006年中国十大新锐诗人”、“2008年中国年度诗人”、“1998—2008年中国十大影响力诗人”、“首届中国海南诗歌双年奖”、《作品》中国长诗奖、复旦诗歌特殊贡献奖、首届袁可嘉诗歌奖等数十种。
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腊等多种文字传播,并被选入国内外多所大学的文学教材。
代表作品有短诗《丹青见》《前世》,长诗《口腔医院》《白头与过往》《姚鼐》《写碑之心》等,长篇哲学随笔《黑池坝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