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张志安 关于张志安老师离开复旦新闻学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新闻学院张志安老师要离开复旦了。他新投奔的去处是广州中山大学的传播与设计学院,该院的院长是原来《财经》杂志社的主编胡舒立,这是位在中国传媒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张志安是一位受万众追捧的老师,在学生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好多人都是他的忠实粉丝,所以当他们听到张志安要离开,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所以,坦率的讲,我对张志安了解得肯定不如他们要来得多。听他讲课,只有一次,记得是在大二上新闻采访写作课的讲座课上,讲的是社区报的采写,课后我还找他问了问题,并发了邮件向他请教。
此外,我也粗粗翻阅了他写的几本书:《潜入深海》、《记者如何专业》、《报道如何深入》等。但我或许是看了过多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切入,来探究新闻生产和新闻专业主义的人来说,这些书对我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
其中的一个原因想必是,我似乎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去成为一名身上沾有太多光环的记者。另一个是,像《记者如何专业》、《报道如何深入》的这类书,几乎全部采用了张志安本人和业界人士的对话体,里面提到了太多的所谓"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
但我总感觉,那些业界人士似乎也讲不清个所以然,而张志安的写作也有意识地避而不谈这样一个问题:知识其实都是一种被建构的话语。新闻报道在他的笔下成为了关于方法的改善、理念的坚守的事情,而前辈们的故全都被当成了一种神话来膜拜。
所以,我感觉这些书的面目像是一些时兴的励志书、畅销书,近些年写的书似乎都是这种风格。当然,如果不这么写,它们似乎就不能产生像现在这样的影响力了。
张志安是一个典型的教授新闻实务的老师,不管是他的课程,还是著作也好,都明显地体现出这样一种风格。但如果往深了一步想,倒也是十分有趣,如果单靠教教专业理念和操作技巧就可以在学校里谋得一个教席,这简直是有点不可思议。
很难想象,如果培养律师的法学、培养医生的医学,他们系所的教授都也去写写《律师如何专业》、《医生如何专业》这类书,请些在业界如鱼得水的律师和医生来课堂上讲讲自己的职业是如何的崇高,怎样才能做个好律师、好医生,就可以凭这个保住自己的教席。
或许也只有新闻学是这样的了。因为至少给我的感觉是,新闻教育似乎在大学里本来不就是完全处于学术目的的。
对新闻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美国一些有较为深厚传统的大学里,新闻学的学术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新闻学从英语语言文学中分离出来以后,就被迫在这种学术环境中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所以自然而然的是,其他人文学科就会鄙视这样一种传授世俗化技能的学科,他们很难容忍有着悠久传统和历史的自己与这种低等学科平起平坐。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好多新闻院系都已经有了足够的金钱和权力,这无疑使得它们从边缘逐渐走向了中心,使他们不再受到地位谦卑的困扰。
美国如此,我院岂不也是如此?您瞧,人家一提起新闻学院,就可以注意到门口的两栋大房子,多气派啊! 但我总觉得,张志安这么做,似乎倒是有点和新闻学院现在的发展方向是有点冲突的。
尽管我们学院原来就是以"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享誉全国,但我似乎并不觉得我们学院是以培养记者为其根本目的的,或者说复旦的新闻"道统"已经慢慢丢失了。
我觉得有三个值得可以说一说的地方。第一,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当下中国有名的记者当中,有哪几个著名记者是出自这所记者家的?我想了好久,只想出一个宣克炅。复旦培养优秀记者曹景行、闾丘露薇都是在外系就读的,而像黎瑞刚、曹国伟、王长田的这类新闻系学生都去经营他们自己的媒介帝国去了。
从就业情况来看,现在新闻学院所培养出来的本科学生,去媒体求职的比例竟不到20%。其中一些原因是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