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延赤是个怎样的人 彭德怀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具体争议事件辨析中看老总

2017-09-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三)毛彭红军时代的关系:从公事公办到主动结盟(续3) "魔鬼在细节"此言不虚,尤其历史的真实,恰隐藏于被正史刻意忽略的细节中,要看到最丰满可爱的历史人物,就需要推敲. 如上节所言,彭帅红五一上井冈的炼狱之旅,应该是不虚此行,从老大哥朱毛红四处收获颇丰!简裁<自述>言,就是认识到革命要成功,政治上根据地和民众的重要性,军事上要集中优势攻击薄弱.红五在彭滕领导下独立发展壮大的事实,证明彭等人的学习领悟能力.另一个有趣的细节,则是彭滕等两次参加红四军前委会的变化,则是要推敲品味

(三)毛彭红军时代的关系:从公事公办到主动结盟(续3) “魔鬼在细节”此言不虚,尤其历史的真实,恰隐藏于被正史刻意忽略的细节中,要看到最丰满可爱的历史人物,就需要推敲。 如上节所言,彭帅红五一上井冈的炼狱之旅,应该是不虚此行,从老大哥朱毛红四处收获颇丰!

简裁《自述》言,就是认识到革命要成功,政治上根据地和民众的重要性,军事上要集中优势攻击薄弱。红五在彭滕领导下独立发展壮大的事实,证明彭等人的学习领悟能力。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则是彭滕等两次参加红四军前委会的变化,则是要推敲品味的。两军会师后,彭等首次参加红四军前委会,面对已经名动天下的朱毛,红四、红五虽无隶属关系,但在朱毛面前,尤其毛贵为中央委员,还籍籍无名彭滕等晚生后辈,是基本无发言权的,毫无思想准备之下,领受毛委员下派之重任,当属正常。

但半年后两军会师的第二次红四军前委会上,红四提出要向赣南、闽西发展时,彭则果断提出愿率部向东恢复井冈山,开拓湘赣边,就颇堪玩味了。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推断,红五的人,是事先开了小会,统一了思想的。为了革命事业,我们可以留下替大哥守家,但此事大哥毕竟不厚道,当革命事业有多条道时,咱就各走各道。也许彭还想继续搭伙,但却不能要求红五所有的人,都如彭一样境界。

历史的真实恐怕是,彭很直,对革命也很真诚,但人一点也不傻。 更耐人寻味的时,各自独立发展一年半后,两军第三次会师组建红一方面军时,双方实力表面上尽然半斤八两!

要知道从29年4月分手算,同样的一年时间,红五从800人,发展到近2万,而红四从5千,也仅发展到仅两万。这一年,红四在干吗,行军还是忙于内斗? 其实不敢扒皮细看,成立一军团时,下辖的主力之一红三军,其实是红五军分支创建而来,如《自述》言: “赣南特委和湘赣边特委要求组织第六军,派黄公略任军长,另派一批干部。

当时湘赣边特委书记是朱昌偕,王怀、周高潮等为常委。上述要求是他们亲自前来提出的。

五军军委满足了他们这个要求,除派黄公略外,还派了一些高级干部如李聚奎、王如痴、陈振亚等,另派干部训练大队全部,人枪各百余(六军后改为三军,归一军团建制)。这大概是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上中旬的事。” 关于红六军如何归属使用,彭在《自述》中有交代: 一九三○年春,我们率三、四纵队集结于永新、安福边界(离永新县城三四十里),整训休息,做群众工作,准备夺取安福和袁水流域各城。

当时,蒋、冯、阎军阀间之矛盾日益明显,江西鲁涤平令靖卫团坚守县城。

特委准备召开县以上党的联席会议。约二三月之间,中央巡视员潘心元来到五军军部,住约一星期。我们将黄公略成立第六军的情形告诉了他。潘说,成立后应归五军指挥。我说,主要看情况。

六军在赣江以东活动时,归四军前委指挥比较方便;如它到赣江以西行动时,可归五军军委指挥;六军也可以指挥在湘赣边的五军部队。 “ 黄公略也是大才,率领红六独立开创了赣西南,朱毛红四顺手就牵了这只羊呀。如果再看会师前,彭部攻克大城的战果,三下平江、一下岳州,一下长沙,成立湖南省中华苏维埃政府。

如此看来,1930年代的国民政府及新闻媒体们并称的”朱毛彭黄“,朱毛大革命前早已天下皆知,”彭黄“能与朱毛”并称,真是实打实地打出来的,敌人的评价就是最客观的评价!

站在国民政府的立场上,”彭黄“这样的造反派对国家的破坏太大,已经与朱毛等列拉。 但30年8月红一方面军的成立,并不代表统一了指挥权!二打长沙失败后,实际上一、三两军团,不过是演进到同一个大院中,两个锅吃饭。

活动范围上,三军团主要在赣江之西,而一军团则在赣江之东。 这种合伙关系的体现,就表现在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后,蒋发起第一次反围剿前,“渡赣江”之争。

客观上,要打破强敌的第一次围剿,“合兵”是上策。彭支持渡江合并一处,更多是从争取反围剿胜利的理性考虑。 彭言:三军团大多数干部反对渡江,是地方观念,不愿远离家乡”,这是一个方面,不愿在一起吃饭,打完后也可以再分开嘛。

另一个方面,恐怕还是老红五的人,认为老红四这个大哥不靠谱吧,这中间就包括滕代远和袁国平。 最初的罗坊会议,红三军团,是彭、滕和袁三人参会。 彭在自述中言: 在三军团渡江之前,因三军团之五军和十六军大多数是平江、浏阳人,八军大多数是阳新、大冶人,地方主义者利用这一点来反对过江,主张一、三军团分家,夹江而阵:一军团位置于赣江以东,三军团位置于赣江以西。

认为这样既可以集中消灭敌大部队,也可以团为单位分散于湘赣边、湘鄂赣边、鄂东南区进行游击战,对将来夺取湘鄂赣三省政权都有利。

从坚持长期战争这方面看,这些同志也还是有些理由的,因此它就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拥护,但实际上一、三军团在战斗中一次要各消灭敌军一个师(六个团的师)是很勉强的,如果两个军团合起来消灭敌人一个师就比较轻松。

为了消灭敌人,必须反对地方主义,在政治上以朱、毛为旗帜,集中统一红军,一、三军团不再分开。我这一票在当时是起相当作用的一票,站在哪一方面,哪一方面就占优势。

我说:一、三军团分开,两军团夹江而阵,这对于目前准备粉碎蒋介石的大举进攻不利。不少同志担心三军团过江东以后,湘、赣两江之间谁人坚持,苏区不是白搞了几年!

这是三军团带群众性的意见,也是正确地提出问题,必须重视。” 最后三军团的过江,是以周以栗同志以中央代表名义到三军团传达指示来硬性解决的。 后来的历史,毛成长为全党全军领袖,对滕、袁两位很有些疏淡的感觉,不无原因。

比较彭、滕两位红三的老大,客观讲,滕更厚道,很有长者君子之风,才能胆略不如彭,恐怕对人的灵活性上也不能说强于彭。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滕,滕不受重用逐渐淡出领导核心,很可能是其自身的大智慧,看透了某些事后自觉自愿的选择,类同陈病休的政治智慧。

袁国平是黄埔四期与林彪同学,29年由中央下派到红五军担任政治部主任,后三军团成立时任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理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袁可惜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事变中1月12日突围,当时袁不幸多处中弹,战士轮番背着他继续突围。他担心危及战士,乘人不备,自杀身亡,时年35岁。 袁真是一个很硬气的人,红军时期对毛不太感冒,作为红三代表与毛拍桌子吵得最多。

但红三军团的一些老同志回忆对袁则评价很高说:“我们军团之所以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因为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是有杰出的军事家彭德怀,二是有出色的政治家袁国平。” 【注:毛先说服了周,彭此事上应是赞成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