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二胡表演艺术家王国潼西安音乐学院讲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聆王国潼先生学术讲座有感 2009年4月13日,著名二胡表演艺术家王国潼先生走进了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与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乐府讲坛”。本次学术讲座活动分上、下午两个板块,上午是王国潼先生以“谈阿炳与刘天华二胡音乐之比较”为题的讲座,下午则是王老师针对阿炳与刘天华的几首乐曲,给音乐学院几位学生上的公开课。
当天,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座无虚席、秩序井然,听众们不时对王国潼先生的精彩讲解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王国潼先生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师承刘天华先生的直传弟子陈振铎、蒋风之等二胡前辈,二胡演奏家赵寒阳、严洁敏等皆为其门生。曾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二胡及艺术指导,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民乐系主任,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主任。
现为香港二胡艺术中心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唱片总公司艺术顾问等。 王国潼老师此次的讲座由二胡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谈起,之后简单介绍了二胡的历史沿革,由此引出刘天华与阿炳两位在近代二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通过对他们生平以及创作演奏风格上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两位二胡大师和他们的创作背景。对我们学习和演奏阿炳与刘天华的二胡曲目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次讲座,使我们对于刘天华和阿炳两位二胡前辈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历史定位。
以前,我们只是通过书籍有一个泛泛的了解。而今天,作为演奏家的王国潼老师,通过讲解和示范演奏,可谓是“声情并茂”的还原了两位二胡前辈的创作历程,使我们不但看得到文字,更能听得到音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是受益匪浅。
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有“源自生活”的音乐,才是有生命的音乐,才能够广为流传,为后世所敬仰。通过对阿炳与刘天华二胡音乐的比较,王国潼先生指出,他们的音乐都是在“写自己”,不同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源自各自的生活。
刘天华先生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曾是清末国子监的学生。他的一生以国乐改进、振兴民族音乐为己任,知识面很宽,很早就接触过军乐队中的管乐器,他利用西洋音乐的长处来帮助发展民族音乐。在二胡音乐的创作上,他是一位改革家;阿炳是一位民间艺人。他的成功,得益于他一直浸泡在民间音乐的海洋里,从宗教音乐、江南丝竹、民歌、戏曲滩簧、曲艺评弹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
在二胡创作上,阿炳更多的是一个继承者。就如王国潼老师在讲座中谈到的:刘天华在二胡曲的创作上运用了很多的转调和变化音,而阿炳的作品中却见不到这些手法;刘天华的指法中有同音换指,阿炳却多运用同指换音。这些不同皆是由于一位更多地借鉴西洋,一位着重地继承传统所造成的。
这样的差别还造成了两人二胡曲的不同定弦。天华先生仿照小提琴,采用细弦,即子弦和二弦,将内外弦分别定做D—A;阿炳却用的是二弦和老弦,将内外弦定做G—D,其实这也与阿炳的人生际遇与性格密不可分。
这样低五度的定弦使二胡的音色更为深沉、苍劲、悲切,更反映了阿炳一生疾苦的命运和倔强不屈的性格。王国潼先生讲到:杨荫浏教授去找阿炳采风时,在一天录音结束后就问阿炳,哪首曲目最为满意,阿炳先生回答:“寒春风”。《寒春风曲》这首作品刚中带柔,尤其是几次的高潮部分,将阿炳这种倔强与不屈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阿炳才会更为满意这首作品。
可见,音乐的品格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息息相关。源自生活的音乐才更能够表达出作者的心声。 《病中吟》不但是刘天华先生的处女作,也是近代二胡的第一首作品。乐曲中表现的那种失落、挣扎、无奈与彷徨,正是天华先生那时心灵的真实写照。对此,王老师在讲解中这样描述:刘天华先生丢掉了工作,岂知祸不单行,回家后父亲病故,自己也生了一场大病。
病情初愈后,就买来一把二胡在院中闲拉,《病中吟》的旋律就这样诞生了。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刘天华先生和当时其他“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一样,内心对于自由、平等的抱负与追求不能得到实现,对当时中国的前途与自己的命运感到彷徨无助。
这首乐曲正是准确的刻画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所以又名“安适”、“胡适”,意为:人生何所适从? 这样的作品之所以流传下来并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从真实的生活中来,表达了真实的情感。
《二泉映月》因作者阿炳经常在“天下第二泉”的泉亭上演奏而得名,其实原曲本来是叫做《依心曲》,就是由着自己的心情而创作演奏的。王国潼老师讲到:现在的学者们总在争论原谱(录音记谱)和删节谱的恰当与否,殊不知当时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有时是走街串巷时演奏的,离家近时演奏了三、四段就到家了,而离家远一点时就演奏了五、六段才结束。
只是当时采风录音时演奏了六段,于是被那些没有研究过阿炳生活的理论家定为“不可更改的六段”,其实可笑之极。
现在人对《二泉》的乐曲描述通常说:“时而悲切、凄凉,时而慷慨、激越,既深沉大气又婉转悠扬,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愤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首乐曲怎能有这么丰富的情感?其实这正源自乐曲原来的标题,《依心曲》就是依着自己的心情来演奏,有时心情好,就拉得悠扬动听,有时心情不好,自然就凄凉悲切。我们正是深入了阿炳的生活,了解了阿炳的内心,才将这一曲《二泉》理解的细致、准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水为什么能够如此清澈,正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的补充。刘天华和阿炳的音乐之所以经典传世,也是因为它源自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有从生活这片土地上汲取营养,我们的音乐才会生生不息、永葆活力。
王国潼先生的演奏之所以准确、感人、入味儿,也正是由于他寻根溯源,找到了川流不息的“源头活水”。而今,他在讲座中把这些都教授给了我们,也正是希望我们能够有这样严谨的治学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