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珍上党梆子藏舟 上党梆子《两地家书》张爱珍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正在回听山西农村广播昨晚的"三晋戏曲名家之夜"播放的我的最爱上党梆子名家张爱珍老师主演的<两地家书>,太过瘾了,百听不厌!张爱珍,我的最爱之一,上党梆子名家,梅

正在回听山西农村广播昨晚的"三晋戏曲名家之夜"播放的我的最爱上党梆子名家张爱珍老师主演的《两地家书》,太过瘾了,百听不厌!

张爱珍,我的最爱之一,上党梆子名家,梅花奖得主,金唱片奖得主,这次有机缘去晋城拜访她,太高兴了,这是我的偶像之一啊·看着《两地家书》和《走出大山》长大的,那时候就知道了卓文君《两地家书》的两段唱,百看不厌,百听不厌,我截选过中央台的名段欣赏和全剧,首发,看着视频打出戏词,制作过配lrc戏词的MP3。

《塞北有个佘赛花》《杀妻》电影《斩花堂》等。个人演唱会,十年磨一剑,太美了,一个人从头唱到尾,给力!

   《两地家书》是张宝祥1988年又一部力作。

写西汉才女卓文君和丈夫司马相如婚后的一段爱情危机。司马相如途经临邛,见卓文君才高貌美,赠绿绮琴以示求婚。卓父反对,父女反目。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月夜私奔,自主婚姻,拔簪换米,当垆卖酒,卓父无奈只好妥协。司马相如进京赶考,卓文君在家苦苦思盼。

然而盼来的却是司马相如在京城长安另有新欢的消息。卓文君悲愤之极,寄书长安痛斥司马相如背信弃义的荒谬行经。司马相如心感内疚,亲赴临邛接卓文君到长安共享荣华,然卓文君却扯断琴弦以示决裂。司马相如跪地求情,卓文君提出一个让人难以答复的条件:"我也要娶一位小丈夫。"司马相如目瞪口呆,剧情嘎然而止。

这个剧目是为参加1988年山西省举办的振兴上党梆子调演而创作和排演的。张爱珍演卓文君,原银生演司马相如,侯聪悟演卓王孙,冯文燕演茂陵女。由冯来生作曲,鼓师范文正,琴师靳正海,特邀上海京剧院著名导演马科、贺梦梨担任执导。

此剧在当年调演中名列榜首。主演张爱珍,编剧张宝祥,导演马科、贺梦梨,作曲冯来生、舞美设计龚伯安(特邀)、王琮卫(特邀)以及乐队伴奏和舞美综合效果,均荣获此次调演第一名。原银生获主角银牌奖,冯文燕获配角银牌奖,高玉林获伴唱奖。

同年底,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山西日报社》、山西广播电视厅、中国剧协山西分会五单位联合举办了张爱珍推荐演出专场,《两地家书》一剧受到省城专家及观众的高度赞赏。

1991年,张爱珍参加全国"梅花奖"角逐时,特邀著名导演马科再次加工排练此剧。此次排演由师富才扮演司马相如,成静云扮演茂陵女,梁霞伴唱,琴师改由韩保国担任。同年6月,张爱珍在首都人民剧场一展风姿,引起强烈反响。

不少专家在《人民日报》、《中国戏剧》、《戏曲艺术》、《戏剧电影报》、《中国妇女报》、《北京晚报》等报刊上撰文高度评价了张爱珍精湛的表演及唱腔艺术,张爱珍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摘取了第九届"梅花奖"的桂冠。

此次进京演出,上党戏剧院二团还被邀请到中南海为中央首长专场演出,爱到李德生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之后,又受到能源部及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邀请赴北京矿务局演出,张爱珍主演的《两地家书》、《杀妻》和郭孝明主演的《收书》、《吴起平乱》均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能源部副部长、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总经理胡富国同志盛赞此次演出成功。

在京演出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播放了《两地家书》和《杀妻》演出的实况录音。中央电视台将《两地家书》一剧录像播放。它是上党梆子第一个被中央电视台录像播放的剧目。中国唱片总公司将《两地家书》全剧出版了盒式带(EL-430 EL-431)。1995年,《两地家书》的几个主要唱段,又被编入该公司编辑输出版的激光唱盘《张爱珍唱腔选萃》(CCD95/566)。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是我市上党梆子最为辉煌的十年,在此期间,创作了《两地家书》、《杀妻》、《收书》等多个新剧目,《斩花堂》被拍成彩色电影,上党梆子青年团在多次振兴戏曲调演中屡获佳绩,两次进京角逐梅花奖凯旋而归。等等,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成绩与荣誉使上党梆子一下子走在了山西四大梆子的前列。

同时,上党梆子的舞台上还涌现出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郭孝明等一大批青年新秀,随着各自获取优秀的艺术成绩,这些后起之秀也都破茧成蝶,逐步成长为现代上党梆子的中坚力量。张爱珍作为这批戏曲演员中的佼佼者,一直备受业内专家和戏曲爱好者的欣赏和关注。

    张爱珍与哥哥

    张爱珍的哥哥冯来生由于喜爱戏曲创作,先后为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高平、阳城县剧团及其当地不少业余剧团创作设计音乐唱腔,在报刊、杂志上发表音乐专论和戏曲评论文章,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生长于高平这个戏曲之乡的张爱珍,从小耳闻目染,长期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对地方戏曲也逐渐产生了兴趣,哥哥对音乐的执著和热情更是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年幼的小爱珍。爱珍在同龄小孩中显现出众的音乐天赋也让哥哥欣喜,兄妹二人时常你拉我唱,为邻居带来欢声笑语。

"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交城的水来,交城的山······"等,一首一首歌曲在小爱珍清脆嘹亮的演绎下,响彻整座山村。

张爱珍与"青训班"

    1972年,高平县文化部开办"青年文艺培训班",在哥哥的动员下,13岁的小爱珍心怀忐忑的参加了考试。尽管竞争相当的激烈,爱珍在考场中超凡的表现还是让她顺利的考上了"青训班",开始了正式学习戏曲的生涯。

    "青训班"设在米山乡定林寺内,离县城较远,交通十分不便,条件异常的艰苦,但对于过惯了清苦日子的小爱珍来说,更苦的是基本功的训练。唱、做、念、打一套训练下来,常常累得就好似浑身散架,然而,老师的教诲,亲人的鼓励,时常萦绕在爱珍的脑海,坚定着她学好戏曲的决心。

    五年的学习是艰苦的,但因而打下深厚的唱功底子,使爱珍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这段经历无疑成了她成功走上艺术之路的踏脚石。

    张爱珍与舞台

   "青训班"结业后,张爱珍走上了人生社会的第一站——高平县人民剧团,担任演员。不久,团里准备移植上演京剧《蝶恋花》,由于嗓音条件好,张爱珍在青黄不接的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担任剧中的女主角,饰演杨开慧。

    初出茅庐的张爱珍面对这个重要的角色,既欣喜,又担忧。为了更好地驾驭这个人物,张爱珍专门到北京,观摩了著名京剧演员李维康在《蝶恋花》中的表演,从唱腔到身段,举手投足、嬉笑怒骂,张爱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回团后,张爱珍又查阅了更多有关杨开慧的历史资料,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内心感情着手,结合上党梆子的特点,在唱腔表演上狠下功夫,最终使这个角色丰满地出现在观众面前。《蝶恋花》的成功也标志着张爱珍舞台生涯的正式开始。

 张爱珍与"梅花奖"

    在艺术道路上,张爱珍始终在寻求各种方式,以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技艺。1979年,张爱珍拜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吴婉芝为师,吴老师精湛的唱腔及表演给了张爱珍莫大的帮助,同时,也使得张爱珍在艺术水平上不断提高。

    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张爱珍的艺术造诣也在不断精进,由她主演的多部剧目在各种演出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她的表演也逐渐被认可和肯定。进京争夺"梅花奖"就成了她心中对艺术追求的目标。

    此时的张爱珍已经成为晋城市上党戏剧院第二演出团的团长,她的想法得到了文化部门和本院、本团的大力支持。1991年,张爱珍带着精心编排的《杀妻》和《两地家书》踏上了进京角逐"梅花奖"的征程。

张爱珍温文婉转的独特唱腔,与老搭档郭孝明珠联璧合的舞台表演,着实征服了首都的观众,上党梆子的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张爱珍如愿以偿,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夺得了"梅花奖"的桂冠。"爱珍腔"也一下子成了戏曲界关注的焦点,全国媒体开始了铺天盖地的争相报道,张爱珍成功了。

    张爱珍与"张爱珍少儿艺术中心"

    张爱珍在上党梆子中取得的成就,使得她的艺术光环越发耀眼。同时,上党梆子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逐渐受到了冷落,我市唯一的戏曲学校被兼并,戏曲班被取消,先前培养的戏曲人才也都分散各地,上党梆子的舞台上不再有新鲜的面孔出现了。 

    上党梆子即将后继无人的窘境,成了阻碍上党梆子发展的最基本障碍,培养上党梆子接班人成了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1999年,张爱珍在侄儿冯怀玉的提议下,自筹自创了"张爱珍少儿艺术中心",就是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然而,多年来,眼看着舞蹈、绘画、钢琴等课程的火爆场面,戏曲始终无人问津,张爱珍无奈且感叹:要抓紧时间培养戏曲人才啊!

    张爱珍与家庭

多年的戏曲生涯中,张爱珍始终奔波于农村和城市的舞台之间,忙碌的工作使她无暇照顾家人和孩子,对于这位名角,家人给的最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张爱珍的爱人张建国原先和她是一个剧团的演员,后来转做行政,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爱珍和孩子。张建国是个十分细心的丈夫,一切有关张爱珍的艺术资料他都会分门别类,梳理得相当仔细。

    张爱珍有一儿一女,可能以前对孩子疏于照顾,现在工作负担轻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在家陪着孩子,似乎要将先前的母爱一股脑得补回来。张爱珍一家是安静的,和谐的。

    张爱珍与上党梆子

作为多届省、市级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张爱珍利用这个特殊的身份,也曾多次向政府提出改革上党梆子的方案,修建大剧院,开办戏曲班······然而,至今没有落实,上党梆子的发展之路是否还能走得顺畅,张爱珍也显得十分迷茫和无助。

    目前,上党梆子的舞台上还是以张爱珍、吴国华这一批八十年代的演员为主要支撑,抓紧时间培养后备人才成了振兴上党梆子首当其冲的关键问题。然而,要想全方位推进上党梆子的发展,势必要以市场为导向,对演出内容、角色体制、舞台音乐、人事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只有改革才会有发展。

盼尽长夜盼白昼《两地家书》(张爱珍)现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