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陈建勋 专家建言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新华社上海1月30日电(记者陈爱平)在29日举办的“上海发展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界、学术机构人士各抒己见,建言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在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孙福庆看来,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仍需要厘清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和便捷。转变观念和理念,改善政府的管理办法。在新常态下,政府通过创造环境去引导企业、产业推出科技创新。同时要避免路径依赖。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信委副主任张爱平表示,创新首先是产业问题,其次是科技问题,区域创新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产业高端化的逆向驱动。他建议,推进科技创新,需要企业、政府、市场、学界共同发力:企业要加强创新;政府应探索更为巧妙的策略,例如适度聚焦重点领域、技术、产品、企业,加大对创新成果的采购力度,进一步完善研发创新公共平台;市场方面,重视资本的作用,鼓励国企部分股权转让,转让资本投入拟聚焦的领域和主体;学界不仅应该加强研究,更应探索知识要素的证券化交易,推动知识产权转化。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戴晓波建议,上海各区县推进科技创新应“因地制宜”。例如,浦东新区更适合由外部资源导入的模式推动创新;杨浦等城区适合外部资源导入与内部资源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创新;而郊区和卫星城适合从产业集群延伸到产业创新集群。
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创新发展的思路应进一步调整:从以前的产业选择-土地资源-投资创业的投资思维,转变到房地产与社区-人才居民吸引-就业实现的创新阶段思维。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李伟建议,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应注重几个方面的对接:一是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与产业基地主体联盟的对接;二是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与新业态和模式的对接;三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接。在李伟看来,上海高校尤其应该发挥其自身优势,将研究方向与上海产业创新的领域有效的对接起来。
四新经济代表、上海鼎天时尚公司董事长柴方军说,对于实体企业来说,在上海人力成本、商业成本相对周边地区更高,企业必须要提高效率,搞流程创新、概念创新。同时,作为民营企业,既需要应对周边省市低成本的竞争,又要面对跨国公司在上海高质量服务的竞争。
因此,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在产业互联网的思路下,小批量个性化大规模柔性生产将成为生产趋势。同时,要避免一家公司单打独斗,要形成行业、产业集聚优势。在柴方军看来,上海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与时尚结合起来,发挥上海的人才优势、地域优势,将迸发新的火花。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上海经济》月刊常务副主编陈建勋建议,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体制;发挥市场的力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关注企业及海外人才等方面的突破。由政府有效的产业规划、友善的市场营商环境、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等创新所需要的规范性要素激励创新,大胆改革现有科研管理体制和教学体制,构筑新的创新文化,研究新经济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等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