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禹的儿子 张继禹:宗教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兴旺和发展
凤凰网9月2日《特别节目》播出“张继禹:宗教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兴旺和发展”以下为文字实录:
凤凰网:请问您怎么理解,您怎么看待道教和佛教之间的关系?包括我们的宗教发展跟国家发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张继禹:我们首先讲跟国家的发展,因为佛教、道教它都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说我们宗教的发展是离不开国家的兴旺和发展。道教来讲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是一个大体。我们宗教是附在国家大体中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国家的兴旺,大体健康的,是具有生机的,那我们附在大体上的这样一部分,我们自然也能有健康的发展。
所以历代来讲,而且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它历代高道们的一个愿望,或者说它行教化的愿望,就是要去(益人人、后风俗音对),就是对这个社会的教化有所帮助,对国家的健康发展或者说兴盛,能有所帮助,所以历代我们的高道都是这么做的。我觉得这个方面,佛教也是如此。
所以这个跟西方来讲,是有所不同。因为中国来讲,传统来讲,皇帝既是世俗权利最高的拥有者,又是神圣权利的一部分的代表,因为他是天子,天的儿子,天的儿子谁啊?玉皇大帝,上帝,上天的儿子,所以他具有。所以在中国来讲,宗教也好,世俗的教化也好,世俗的权利也好,皇帝是最重要的一个代表。
所以宗教来讲,道教、佛教也好,它都是认同这样的。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这个跟西方的所谓世俗权利跟神圣权利是两个方面,这个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整体的,这是讲跟国家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只有国家的兴旺,道教才能更加的兴旺发展。特别是道教土生土长,没有国家的兴旺你怎么传出去,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讲佛教跟道教的关系,实际上中国应该讲三教的关系,就是儒释道三教的关系,儒释道三教是两汉形成以后,中国文化的三大重要支柱。那儒家更多的是侧重于政治学说,在政治学说方面,或者说在世俗的教化方面,所谓道德仁人,仁义礼智这个教化方面。
那佛教更多注重在心灵的那样一个解脱,就是从内心怎么去解脱,真正解脱,道教恰恰是在它二者之间,是一个心身如何解脱的问题。所以道教它不是纯粹的说有一个精神解脱就行,不是,它还有一个身体的,本身你存在身体心身的整体的一个解脱。
所以过去唐朝的时候,就把儒释道三教大概做了一个区分,说儒家是治世的,治理世俗社会的。道家是治身的,身体的,治身体的,怎么样使个体的生命能有一个健康的状态,佛教是治心的,从内心去给人一个出路。所以三教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面形成互补,是互相的,看起来是有争论,从学术方面有争论,儒家也批评道教,也批评佛教,佛教之间互相可能也有所批评,佛教说你道教只注重身体外在的形象,外在身体的保存,它说这个有什么意义。
道教、儒家也指责佛教,说你追求虚无、空幻的精神,那个对社会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不然,这三个方面,对中国人来讲,这三种文化,才真正是形成一个滋养中国人文化追求或者精神追求的一个整体。我们去做事、做人或者做官,我们需要有儒家的道德,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这样一个精神,来维系我们这个社会正常的秩序,或者说激励我的追求。
同时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人生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包括我们对世俗的东西,自己产生了疑虑的时候,他会追求另外一个东西,需要有另外一个追求,那这个是道家文化再给他一个追求。让你先停顿下来,安定下来,你先休息休息,冷静的观察一下,然后你再做下一步的决定。
然后真正说我就真的看破红尘了,我就对现实的社会或者说世俗的社会,我就想抛弃,就想逃避,那你就好,那你就进入佛教去。这个对一个人来讲,或者对一个人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你不管在什么样的处境下,你都会有这样一个文化给你营养,给你出路。这样的话,甭管你怎么走,你的人生都可能是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