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中水平 黄山情怀—中国山水画家张建中
张建中1928年生于山东省高县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6年,张建中考入青岛师范,那是他一生中较正规的科班绘画训练阶段。当时正值抗战胜利,张建中随后便投入到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当中,用手中犀利的文笔写人写事、画人画物,并由此开始了他由业余到专业的绘画道路。
解放后,他转到安徽省工作,便深深地迷恋上了黄山,并发下了“做一个九上黄山绝顶人”的宏愿。黄山,自然成为张建中绘画中永恒的主题。
数十年来,他数十次登临黄山,足迹遍及七十二峰,在危崖险谷中遨游,在水瀑流泉间留连,用心体会着黄山的奇伟壮观。他还大量收集有关黄山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黄山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
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古人曾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原则。张建中是一位在黄山的蒙养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他笔下的黄山完全来自于他对黄山的悉心观察感悟。当他将感觉到的这些黄山意象一次次付诸笔墨时,那作品便自然而然地注入画家的胸怀气度,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画家以史诗般的描绘方式,赋予了黄山新的时代品格。面对这些作品,总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让人为之肃然沉思。
显然,画家不仅是在画自然中的黄山,更是借助黄山雄伟的意象,来抒发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寓民族精神于黄山的形貌之中。为祖国山河立传,为民族精神造像,构成了张建中山水画创作中基本的价值取向。由此,他的山水画作品也便全然摆脱了传统山水画高古出世的审美情调,而具有了更为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张建中的山水画艺术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根基之上的。他多年潜心研究前辈大师的艺术技巧,尤其将黄山画派的奠基人渐江、梅清、石涛等作为学习的典范。但是,他往往以开放的姿态来对待传统的继承,他擅长吸收众家之长来表现自己的胸中意象。
梅清作品的奇幻险绝,渐江笔墨的虬曲刚劲,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方法,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他更注重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新的绘画形式和表现符号。
他画他靠大量的速写、默写来强化对自然山川的感性认识,并由此探询其内在的精神特征。他画速写直接用毛笔来画,既锤炼笔墨的表现力,又有助于掌握可资转换为创作的形式规律。在写生的基础上综合取舍,使张建中走自己的道路。
在表现技法上,张建中着力发挥了笔墨自身独特的表现性,尤其善用焦墨、中锋、逆笔等基本技法,来刻划山石的自然肌理质感,以传统的赭石与花青色为基调,使之相互渗化交融,以干湿、虚实关系的巧妙处理,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黄山的雄奇秀丽、四时寒暑与阴晴云雨的典型视觉特征。
在画面的结构上,张建中擅长以山石结构的节奏性布置来强化画面的气势与张力,在空间结构的单纯性与大的块面关系中显现出黄山的神奇、旷达之美。同时,他也非常充分地利用了干笔与湿墨的有机结合、色彩关系的对立统一、色与墨的交融渗化等,进一步营造出了大气磅礴、含浑无尽的空间意象。所有这些,无不反映出画家在以自然法则强化精神性表现方面的独特思考和有益探索。
张建中还勇于吸收姐妹艺术的有益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他虽然没有专门从事版画创作的经历,可是徽派版画细密、严谨的装饰风格对他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他虽然没有掌握砖刻之类的手艺,但他的作品却融汇了传统刻石之类的金石趣味,使他的山水画别具一种刚劲、豪放、精犷的气质。
张建中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至今,张建中已应邀先后四次到美、英、法、爱尔兰、德等五个国家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1987年8月,张建中作为中国的第一位代表应邀赴西德出席第26届世界艺术教育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中国绘画艺术与黄山画派》的学术报告,并被联合国艺术教育学会接纳为第一位中国会员。之后,又被美国中华学会授予终身名誉会长称号。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张建中先生依然壮心不已,仍然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