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儿子 陈履生:老祖宗的匠人精神都去哪儿了
原标题:陈履生:老祖宗的匠人精神都去哪儿了
日期:[2016-10-09] 版次:[B07] 版名:[收藏周刊·识见] 字体:【大中小】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的手工艺逐渐发展出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等,表现出很高的成就,其背后都凝聚着一种工匠精神。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工匠精神处于失传的状况。其中的因素很复杂,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会淘汰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比如,现代建筑用砖雕工艺的越来越少;由于瓷器很便宜,瓷器修复的绝活儿没人做了。虽然在一些高档家具中,像木雕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但整体水平下降。
从根本上说,这种工匠精神只残存在我们的记忆或怀想之中。凡工和良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般的手艺,能把东西做出来,但没有高品质追求。后者是有杰出的成果,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在某一个技术标准上是顶尖的。而大师则能做到在传承中的创新和创造,标高一个时代,影响几代人。但是现在,能静下心来,不被外界名利诱惑、左右,去精心搞创作的良匠和大师非常少。
二是,中国文化对工匠的尊重不够。一部中国文化史,可以看到无数文人墨客的姓名,而那些被供奉在博物馆、受人尊敬的手工艺作品,很少有人追问是谁做的。鄙视工匠是中国传统中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很少听说中国的一个鞋匠做了三代。
由于工匠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后人感觉社会地位低下,宁愿到大城市去打工,也不愿意传承家族手艺。我们的宇宙飞船能上天,为什么马桶盖、电饭锅就做不好?应该把工匠精神上升到提升整个中国制造业水平的高度去认识。
三是,中国社会对审美、文化的追求缺少过去文人的讲究。中国社会经过了战争的年代、贫困的岁月、革命的时代,导致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很“将就”,而不是“讲究”。其实,讲究用什么杯子喝茶不是过度消费,而是提升整个民族对于品质生活和改善社会形象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有助于刺激中国制造从低端走向高端。原始社会的陶器很粗糙,后来因为追求品质,才发展出瓷器。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们从衣着到家居都在不断更新换代。
对于公众来说,提高对品质的追求需要一个过程,而对于国家来说,应提前看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否则中国人都大把花钱去买国外的产品了。因此,中国政府现在提出要着重培养工匠精神,确实非常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