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的故事 湖南人的骄傲、雅礼校友、“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走了

2017-1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16年5月27日12时,湘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4岁. 曾经有25年的时间,陈能宽的夫人裴明丽不知道他在哪,对于她来说,那只是一个抽象的信箱号码,从一个邮箱走向另一个邮箱;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曾和妻子说:"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 2011年,在他病情还不算太严重的时候,小儿子陈子浩为他念

    2016年5月27日12时,湘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4岁。 

曾经有25年的时间,陈能宽的夫人裴明丽不知道他在哪,对于她来说,那只是一个抽象的信箱号码,从一个邮箱走向另一个邮箱;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他曾和妻子说:“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 2011年,在他病情还不算太严重的时候,小儿子陈子浩为他念诗,他最爱听毛主席诗词,每当听到《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老人就会捏紧右拳锤击自己的胸口,轻声地说:“我们,我们!”  

崭露头角学成归国   

1923年5月13日,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一个中产之家。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他的灵智与情怀。1942年,陈能宽从著名的雅礼中学毕业,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次年,他考上了由政府资助的自费留学,远赴美国耶鲁大学。 

  陈能宽(右二)在实验室   

    在耶鲁大学,他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又师从哥廷根学派大师、物理冶金学的著名学者麦休森(C.H.Mathewson)教授学习,于1950年获得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西屋电器公司任职。    

在美9年,陈能宽系统钻研金属物理,做出了许多重要发现,发表了多篇有关“位错”的论文。正是通过这些文章,奠定了陈能宽在金属物理领域不可动摇的先驱地位。 

1955年底,陈能宽夫妇排除美国政府的重重干扰和阻挠回国,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    

峥嵘岁月攻克难关   

  1988年,陈能宽查阅资料 

   1960年6月,时年37岁的陈能宽,正是思想境界、学术水平均已接近成熟的年龄,多年的学术研究进入收获季节,却突然接到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通知: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1964年改为院),参加我国核武器研究。 

那时,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近乎白手起家,中国的科学家力争靠自己的力量掌握原子弹的奥秘。陈能宽受命担任一个重要研究室的室主任,身负两项重任:设计爆轰波聚焦元件,测定特殊材料的状态方程。这两项任务都是核武器事业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他率领一帮不满30岁的年轻人,来到官厅水库旁、长城脚下一座炸药试验场(代号17号工地),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在临时工号里,开始了前期炸药成型工艺试验。陈能宽身先士卒,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一站十几个小时,用一口普通大铁锅和几只旧军用桶,熬煮和搅拌炸药。就这样,他们硬是用土办法浇铸出了上千枚实验炸药部件。 

炸药部件还要进行打炮实验,为了抓进度,往往是上个实验部件的硝烟尚未散尽,就要打第二炮。求得数据后,研究人员就用简陋的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来分析处理。 

三年饥荒时期,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塞外风沙弥漫,科技人员克服一切困难,患上了浮肿依然夜以继日地工作,陈能宽经常亲临一线组织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两年多几千次试验后,1962年9月,“内爆法”的关键技术环节获得验证,在化工、聚合爆轰设计、“增压”、实验测试等多方面的

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状态方程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验问题。陈能宽和这帮年轻人果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起爆元件。   

两弹突破功勋卓著   

1963年,陈能宽被任命为实验部主任和“冷试验”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爆轰物理、高压物理、中子物理、炸药部件和核材料部件研制等任务。  

他和大批科研人员响应国家号召,从长城脚下转战青海高原、塞外荒漠,为我国的核武器发展付出了难以言尽的艰辛努力。   

陈能宽接受央视《东方时空》采访时说,“我连炸药是什么东西都没看到过,什么叫炸药里面的黑素今,什么TNT不知道,雷管都没碰到过。我们这个里面有过去从矿山调下来的,也有从普通常规武器和手榴弹里面这些,他们就比我经验多一点,他们也是我的老师。有时候,我们当时叫做是自力更生过技术关,然后能者为师互相学习。”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大地颤抖,天空轰鸣,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屹立天地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在祖国大西北上空出现了两个太阳——中国人自力更生研制、设计、制造的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人仅用了四年的时间,我们不但赶在法国人前面爆炸了氢弹,而且所花的时间是所有核大国中最短的。 

1964年10月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视察核试验基地与后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九位科学家集体合影 

      前排左起:郭永怀、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亚、程开甲; 前排右起:邓稼先、陈能宽、王大珩、姚桐斌,     

20世纪80年代,陈能宽收获了科研生涯的累累硕果。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年,由他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他因多次成功领导核武器重大试验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1985年,他因在“原子弹突破与武器化”和“氢弹突破与武器化”两项工作中的杰出贡献,和邓稼先一起,作为整个核武器集体的光荣代表,领取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他和朱光亚、周光召、于敏等23位科学家一起,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4年纪念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二十周年, 

陈能宽(右)与万里(中)、朱光亚(左)在一起参加宴会。 

陈能宽以擅长填词作诗扬名学界。在许多重大试验成功后,他常以诗词抒怀,认为这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高品位精神享受。这些内涵丰富的诗句,也是核武器研制集体在极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的真实写照。 

1964年10月16日,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激动不已的陈能宽赋词: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中子弹原理试验再获成功,他书《七绝》一首:东风报喜北山场,戈壁玉成‘合金钢’。巧夺锦囊藏浩气,天机不负苦心郎。 

1992年冬,他应邀出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召开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受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等著名科学家的推举,兴致盎然地泼墨挥毫。其中最为人传诵的句子有: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 

陈能宽喜爱古典文学,文学功底深厚。核试验前夕,指挥者和负责人总是高度紧张,有如临深渊之感。在一次核试验现场的讨论会上,他有所触动,忽然脱口背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在场的于敏先生亦感慨万千,接口背诵:“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两人一句接一句地往下背诵,在座诸人无不肃然恭听,感情随之波荡起伏。 

陈能宽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谛。有着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澎湃激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永不言弃的鲜明个性。这已成为他赢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遗憾的是,自2011年起,他卧病301医院,缓慢但持续发展的疾病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老人已经无法与人交谈。但是,在医生、亲友和同事面前,他依然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坚定与执着。   

陈能宽的好学是出了名的,1997年,陈能宽还迷上了计算机和因特网。   

2013年,他在病床上迎来了九十华诞。

1999年9月18日,我国23位科技专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分别为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黄纬禄、屠守锷、王大珩、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目前这23位专家已有17位辞世。     

陈能宽生平

1923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 

1942年毕业于雅礼中学, 

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

1947年赴美耶鲁大学留学,获物理冶金博士学位,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等职, 

1960年奉调参加原子弹、氢弹研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之一, 

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7年被聘为863计划某领域的首届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