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程婴救孤 豫剧《程婴救孤》:演绎历史深处那个孤独的背影
豫剧《程婴救孤》:演绎历史深处那个孤独的背影
燕赵文化
□赵惠芬
“程婴救孤”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那一场血雨腥风的惨烈大营救,千百年来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历史深处那个孤独的背影,始终令人难以释怀。因此,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赵氏孤儿”的故事不断被各剧种改编演出。而由当今豫西调代表人物李树建主演的豫剧《程婴救孤》,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励,还登上了美国百老汇的舞台,展示了豫剧乃至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
豫剧是当代梆子声腔中影响最大的剧种,依唱腔风格又有“祥符调”“豫西调”“豫东调”“沙河调”之别。“豫西调”发源于洛阳,音乐深沉、悲怆,特别适合表现悲剧题材。
豫剧《程婴救孤》没有按照通常人们希望的那样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是功成之后,不堪重负的程婴自刎而亡。承受了救孤之险、育孤之艰、失子之痛、丧妻之悲,忍受着被误解的痛苦、被唾骂的屈辱……十六年含辛茹苦,赵氏孤儿有了可以承受真相的勇气,有了面对现实的能力。程婴如释重负,然而却像被抽干的水井,干渴、空虚,被噬咬十六年的心早已百孔千疮,无所寄托、无所依傍……
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程式和规矩“长”在自己身上后“化”成的“自由”。《程婴救孤》中“失子”和“十六年”两段大板唱腔,就充分体现出李树建达到的自由的化境。他简化了很多程式,突出人物的情感,使唱、念、做、表生活化,用“轻声”“气声”,“哭唱”出内心的悲痛、伤感、绝望、隐忍和万箭穿心的撕裂感。
悲痛欲绝却未见号啕,不胜凄苦却没有声嘶力竭。这部戏获得的掌声,不仅是给舞台上的表演者,更是给历史深处那个坚守忠义的孤独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