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的怪癖是什么
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贡献是什么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是陈景润生平最大的成就之一。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数学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道数学难题。大约200多年前,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的理论。但是哥德巴赫数学家一生也没有证明出来这个猜想,哥德巴赫为了证实这一猜想,还曾给俄国的数学家欧拉写信,希望欧拉能够帮助他证明这个猜想。不幸的是,欧拉直到离世,也未能证明出这一猜想。
陈景润雕像
陈景润听完这一课后,对哥德巴赫猜想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哥德巴赫猜想如同一块磁石般,紧紧吸引着陈景润日后的专研生涯。陈景润为了证实哥德巴赫猜想,他自学了英语、德语,乃至俄语。无论酷暑还是寒冬,陈景润都要花上十几个小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证实哥德巴赫猜想时,光演算的草稿纸都装了几麻袋。
1957年,陈景润被调往中科院工作,经过陈景润数十年的钻研,他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写入了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中。《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一经发表后,立马引起了国际数学界人士的重视。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高度评价了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并将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写入书中,给其命名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的怪癖是什么
“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个小时”就是陈景润的格言。因为陈景润对数字十分敏感,所以陈景润怪癖就与数字有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日益增长的钱的数字成为了陈景润怪癖。大抵是陈景润小时候苦日子过多了,所以陈景润自挣钱时候起,他便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
陈景润家庭
早年间,陈景润的父母为了供读陈景润读书,几乎倾尽家中的财产。毕业后的陈景润,又因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沦为失业青年。陈景润患结核病时,因为手中没有一毛钱,这让陈景润感到非常恐惧。慢慢地,陈景润养成了一个习惯,他尽量节省家中的一切开支,只要衣能蔽体,肚能填饱就行。陈景润一直过着最为简单的生活,他将在中科院上班的工资存入银行,或者换成硬通货。
只欣赏钱的数字成为了陈景润怪癖,他只在乎钱数有没有增加,而忘了货币的基本功能——交换物品的。1962年之前,陈景润拿着56元的工资,等到1962年到1977年时,陈景润的工资涨到89.5元。陈景润省吃俭用,尽量将自己每月的生活开销定在20元以内,除了每个月要给父亲寄去15元的生活费以外,陈景润将剩下的钱全都存入到了银行。当中国还没有出现“争当万元户”的口号时,陈景润早已是中国社会的万元户。陈景润身体非常不好,朋友劝他买一些营养品吃,陈景润听后,也只是买一些人参须食用。
陈景润的轶事是什么
了解陈景润轶事,有助于全面了解陈景润的性格特色。众所周知,陈景润一直过着十分枯燥乏味的生活。对一般人来说,和数字打交道是一件无聊至极的事,但是对陈景润来说,只要能和数字扯上关系的事情,都十分有趣。陈景润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也会查看自己的存折和硬币。陈景润为了积累钱财,经常将工资换为首饰以此方便收藏。
陈景润
有时到了深夜,陈景润会躲在被子里打开手电筒来欣赏收藏物。当陈景润从6平方米的小房间搬出去,他的研究生为他收拾物品时,居然找出了多达两三公斤重的硬币。上世纪70年代末,因学术交流的需要,陈景润有过两次出国访问的经历。在这两次出国旅途中,陈景润获得了7500美元、5000法郎的报酬。但是,陈景润并没有拿这些钱来购置家用物品,几经考量下,陈景润买了一个收音机带回家。
为了给家人和学生购买纪念品,陈景润在当地买了一些廉价的、却有纪念意义的笔记本和铅笔。有一次,陈景润的姐姐带着侄子从福州前来北京探望陈景润,陈景润为了尽地主之谊,便请姐姐和侄子吃饭。陈景润的姐姐本想着弟弟会请自己吃一顿大餐,没想到陈景润只花了一块多钱,请侄子吃了一顿非常简单的午餐。了解陈景润轶事便可发现,生活中的陈景润十分朴素,在日常开销方面,也非常精打细算。
陈景润的著作有哪些
陈景润著作颇丰,《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都是陈景润著作。除此之外,还有《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和《数论导引》。
陈景润
由此可见,陈景润在数学领域的硕果十分颇丰。1957年,陈景润著作《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面世后,立马引起了国内数学家的广泛关注,因陈景润对复变函数的研究颇丰,因此陈景润这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论文,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不久之后,陈景润著作《数论导引》出版面世。陈景润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发了世界数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共享研究成果,陈景润先后出版了中文版、俄语版、英文版的专著。
值得一提的是,陈景润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作写成的《典型群》,让他成为中国最早主张研发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1742年,数学家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提到了“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一理论。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提出并证实了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另一个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乘积的数的和。陈景润将这一研究结果写在了《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中,而后英国数学家将陈景润著作理论命名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的成就是什么
“1+2”理论是陈景润的成就之一。陈景润的成就成为国际数学界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上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陈景润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成果颇丰,1957年,陈景润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荣获了国家发明一等奖,除此之外,陈景润还用俄语、英语写成了有关多元复变函数论的专著。
陈景润
值得一提的是,陈景润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作写成的《典型群》,让他成为中国最早主张研发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由此可见,陈景润不但在数学领域有极高的天分,而且他还在科学领域具有远见卓识的眼光。1957年,成为陈景润一生中的转折点,陈景润被调往中国科学研究所工作,这样一来,陈景润就能专心致志的专研破解数学难题了。
陈景润在中国科学研究所花费了数十年,最终于1965年,写成了《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一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发表后,立马引起全世界数学家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陈景润也由一个默默无名的科学工作者,摇身一变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天才数学家。国际著名数学家非常赞赏陈景润的“1+2”的理论,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将陈景润的成就写进书中,并为之命名为陈氏定理。
徐迟和陈景润有什么关系
1978年,一篇报告文学让陈景润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天才人物。曾经被扣上“臭老九”帽子的陈景润霎时间成为全民偶像。提起陈景润“成名之旅”,不得不说的就是徐迟。徐迟陈景润都是上世纪中下期人士,本来毫无关系的两人,却因为罗声雄的关系,让徐迟陈景润有了联系。
陈景润徐迟
陈景润在发表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理论之前,时任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一职的罗声雄便得知了陈景润在研究成果。此时,恰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如果陈景润将这篇论文发表出去了的话,那么陈景润的境况就会非常堪忧。后来通过罗声雄的关系,徐迟得知了陈景润的事迹,徐迟决定三访陈景润,将陈景润的事迹写出来。徐迟陈景润第一次见面,是在1977年的一个秋天,当时是周明陪着徐迟去见的陈景润。
徐迟在见陈景润之前,便已了解了“书呆子”陈景润的故事。在徐迟看来,陈景润是一位富含科学魅力,人性光辉的人。基于对陈景润的欣赏,徐迟只能在夜间偷偷拜访陈景润。根据陈景润的秘书李小凝回忆说,徐迟写出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时,徐迟陈景润只有过三次会面。第一次见面时,陈景润非常拘谨,丝毫都不给徐迟说。第二次见面时,徐迟有备而来,他问了几个数学方面的问题,这让陈景润变得健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