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大数据 访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王拥军

2018-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拥军不会忘记,5年前,在他和研究团队最需要扶持的时候,是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的资助雪中送炭,得以购买必要的设备和药剂,并在此基

王拥军不会忘记,5年前,在他和研究团队最需要扶持的时候,是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的资助雪中送炭,得以购买必要的设备和药剂,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起一套科研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和体系,厚积薄发的王拥军先后成为了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研究成果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并担任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研副院长、脊柱病研究所所长。

曙光计划给资助

2005年3月,在美国完成了分子骨科学博士后研究后,王拥军谢绝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国内。他的心中,已勾勒出一幅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蓝图,但他的眼前,却是一家刚刚成立、资源匮乏的研究所。

困难重重之时,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伸来援手,使他成为了2005年度曙光学者计划的资助对象,“这笔钱不多,但很珍贵。”王拥军回忆起来,满是感激,“这是我回国后的第一个人才基金项目,也可以说是第一桶金,成为此后科研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每一分钱都弥足珍贵,王拥军把它用在刀刃上,购置急需的小鼠、药品和试剂,组建了研究团队,建立了基于模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平台,逐步构筑起了从事中医药防治骨退行性病变的研究体系。

我是在闯一条路

由于先天性原因或后天行为姿势不正确,患脊柱疾病的儿童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脊柱侧弯畸形的发病率,全国统计已接近1%,这种疾病从发病到严重瘫痪一般只在3至5年间,手术风险极大、难度高。实施一次脊柱手术的总费用在10万元左右。

王拥军的项目,研究的正是中医药防治脊柱、骨与关节退行性病变。一方面凝聚传统中医药思想精髓,一方面又极具现代医学元素。拿“益气化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来说,“益气化瘀”是传统中医药的典型术语,“椎间盘退变”、“细胞生物学机制”则代表最先进的现代医学理念。

王拥军说:“我是在闯一条路,一条以继承为基石、以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的道路。”

带出了研究团队

谈到自己的中医科研之路,王拥军常常提到导师施杞教授,“中医讲究师承关系,一位好的导师,让我终身受益。”

1988年,王拥军从安徽中医学院毕业,在骨科临床一线工作了6年后,考取了施杞教授的研究生。当时的中医药科研非常薄弱,收入和临床相差悬殊,而恩师告诉他:“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从此,王拥军沉下心来,立志填补中医骨伤科研究的空白。这条路,一走就是默默10多年,当王拥军学成即将归国时,又是恩师的谆谆教诲,让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研究所,造就了现在的王拥军。

现代中医的未来,要靠后来人去创造。如今作为导师,王拥军也是这么做的。他独创了中医复合型人才教育的“六结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们积极走出国门,成为上海高校首批“创新团队”,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取得多大的成就,不在于个人的成绩,而是在于他带动了一批人,造就了优秀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