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陈庆港答案 一个摄影师的文字炼狱 评陈庆港《冈底斯遗书》

2017-10-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初读陈庆港的作品,还是七年前的<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书中通过对三十余位当年被日军强迫作慰安妇的老人的采访,将日军的暴行一一曝露,图片中老人的皱纹和眼泪似乎在

初读陈庆港的作品,还是七年前的《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书中通过对三十余位当年被日军强迫作慰安妇的老人的采访,将日军的暴行一一曝露,图片中老人的皱纹和眼泪似乎在回忆,又似乎在控诉。在字字见血的行文中,陈庆港还是用一段非常看似诗意的文字,将血腥和黑暗描述得不那么可怖。

“我看到,在彼岸,她们,在刚刚绽放的刹那,在最最美丽的时分,纷纷凋零,然后,被流逝的黑暗时光带向不知处的远方……”也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将书读完,将历史铭记。

后来,陈庆港又出版了一系列的纪实作品,如《丽嘉则拉》《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前者讲述作者对中国最后一个母氏部落的深刻记录,运用镜头般的文字将这一原始的山水人文风貌保留了下来。后者更是力透纸背,花了将近十年时间,深入西部探察中国农民生存实况,揭示中国时代变迁的阵痛和农村裂变的伤痕。

显然,作为荷赛摄影金奖获得者的陈庆港对纪实作品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但如此想就错了,他的小说竟然也可以称得上近年来少见的佳作。《冈底斯遗书》可说是他转型的成功之作。

如果不是书上的提示,或许大多数人还是会认为《冈底斯遗书》是一部纪实作品,因为无论是书中运用第一人称,还是整个行旅西藏的过程,都是那么真实,那么令人身临其境,甚至每一个人物的笑与哭、喜与怒都太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可以说,这是陈庆港用眼睛和镜头刻下的一座文字炼狱。

所以,我们暂且不必将此小说当作纯虚构的文学作品来读,完全可以当作纪实小说,或者是作者记录西藏之旅的私家读本。因为,只有当你让自己融进去,融为书中某个主人公时,你才会理解他们是如何经历肌肤之痛、风霜之寒,以及生离死别带来的心理波动。

小说用倒叙的方式记录了十九天阿里之行的虐旅,开篇即为最后一天,也就是主人公陈小鸟再次回到西藏,记忆再次复苏。而迫使陈小鸟再次去西藏的原因竟然是当年一起去旅行的群体中,有一个人竟然死了,且到最近也就是二十年后才被发现,这个人因为藏身雪底而保留了尸体的完整模样,他的口袋里有一张写着当年一起旅行的九个人的名字,其中陈小鸟。

脱不了干系的陈小鸟自然成了杀害死者的嫌疑人之一,他有义务解开这个谜底。让人困惑的是死者的面孔已经严重扭曲,加上二十年的岁月磨蚀,陈小鸟几乎已经无法记起这个人的模样。

隐隐中,作者已经透露出死者是谁,但又不能肯定。毕竟,当时死去的还有他人,那场阿里的生死逆旅,让他们尝尽了人体的极限之苦,却也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有人重拾了健康,有人失去了至爱,也有人找到了真爱,更有人从此葬身于雪崩后的茫茫雪野之中。

故事在这里才刚刚开始,陈小鸟到了西藏,沿着当年的路一点点寻觅,沿路的风光变化不大,山一样巍峨,水一样湛蓝,土堆上的经幡依然飘扬,唯有路上的朝圣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背倚苍天,用额头抵着厚土,用内心的虔诚为世人祷告。

陈小鸟唯一的线索就是他随身带来的那本“冈底斯攻略”,这本已经被他束之高阁的攻略重新唤起了他的记忆。当年,他一路记录下每个人的相貌、动作和表情,还有每天的天气、路况,当然更多的是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发出的慨叹。

陈小鸟永远不会想到,他们中有的人将生命留在了这里,却也有人将人生留在了这里。书中最感人的片段,莫过于两个女子的故事,这两个女子旅行中一直坚持和七个糙汉子将行旅走完,一个在这里找到了父辈爱情的见证之物,另一个则在这里找到了爱情,并为了在雪崩中死去的爱人而定居于此。

有人说,女人就是为爱情而生的。而男人似乎不一样,他们更在乎征服,他们像征服女人一样去征服雪山,那座无数人为此毙命的圣山。他们用长眠来祭奠自己的爱,来祭奠自己唯一的生命。

结局如开篇所描述的那样,死者果然如陈小鸟预测的那样,是那个中间因为没有身份证而放弃行程的那个人,他的故事似乎与整个团队的旅程没有太大关系,但却又隐隐暗藏了某种困果,戴罪之身的人总是想去往圣洁之地,也许是为了内心的忏悔,也许是为了灵魂的救赎。

陈庆港用擅长的如镜头般的文字,层层推进,黑的黑,白的白,遥远的遥远,澄澈的澄澈。太多的人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去西藏,也写过西藏,但没有一个人如此轻柔又暧昧地揉杂了这么多人的感情在里面,这些人的每一个小心思,都逃不过天葬台上飞起的兀鹫,因为它们见证过太多的传说。(孙建平)

《冈底斯遗书》/陈庆港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版/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