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垃圾书 高连奎:畅销书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2017-05-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因为真正的学者的缺席,中国的作家完成了一盘大生意:利用公共话题,特别是政治话题赢得关注度,然后从文学作品中盈利最近出版界有两个极具对比与讽刺意味的事.其

    因为真正的学者的缺席,中国的作家完成了一盘大生意:利用公共话题,特别是政治话题赢得关注度,然后从文学作品中盈利

最近出版界有两个极具对比与讽刺意味的事。其一是韩寒在对百度的声讨书中诉苦,称作家收入微薄,紧接着就出现了李承鹏暴富的消息。作家陆琪在微博中透露,有公司签下了李承鹏整个“李可乐”系列,总金额高达900万元。这一消息得到确认,中国文坛“千万俱乐部”又多了个新人——李承鹏。李承鹏接受记者专访表示,900万只是“首付”,如果算上版税会更高。

出版社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考虑到李承鹏的创作正处于上升期,他之前连续两本书都很畅销。 李承鹏也表示将会写李可乐育儿、李可乐冒险等一系列的书。但是《李可乐抗拆记》是以“强拆”的社会热点为题材的,而后面的李可乐育儿记、李可乐冒险记系列缺少了政治话题能否销畅销,还是个未知数。

李承鹏的成名一直伴随着炒作的质疑,而中国也不乏这类文人和艺术家。通常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利用政治话题进行炒作,代表人物有青春小说家韩寒、科幻小说家杨恒均、历史小说家张鸣和黑幕小说家李承鹏等;第二种是低俗炒作,走这类路线的有芙蓉姐姐、凤姐、苏紫紫、干露露等;第三种是高尚炒作,代表人物有企业家陈光标和艺术家范曾等,他们大笔大笔的捐款,拿出的都是真金白银。

当然,除了这些人之外,中国还有一些低调的畅销书作者,他们也炒作,但自己基本上不亲自上阵,比如张小波,当年明月等。张小波的《中国可以说不》,可以算做有着世界级影响力的作品。书中预言:“不出15年,西方经济必然要出大问题。

”原因是,“美国财政年年有大量赤字,靠增税和借债弥补。美国公司的负债额巨大,美国人用分期付款方式买房、买汽车、交学费,欠银行巨额债务……无论用哪一种经济学来分析,这种局面也维持不久。”因此,“只要我们挺过10到15年,世界局势会出现有利于我国的大变化”;“在金融方面要早做准备,预防‘美元崩溃’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如果看看全球金融危机,就可以惊讶地发现《中国可以说不》的预言何其准确。

而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更是罕见的历史好书,在中国出版史上也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当年明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署,后期更是拒绝媒体采访。以张小波的政治功底和当年明月的历史功底,与那些小说作家比起来,他们也似乎更具备转型公共知识分子的潜质,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韩寒就因为可以刻意迎合民意而遭到诟病,而其他人肆意煽动社会仇恨,更是让正义人士所不齿。中国需要反对派,但是这些文学作家宣扬的不是民主而是仇恨,在给自己带来暴利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了暴力倾向。这种盲目的煽动仇恨的行为是文明也是背道而行的,用朱学勤的话就是“不要再给人民灌狼奶”。

因为真正的学者的缺席,中国的作家完成了一盘大生意:利用公共话题,特别是政治话题赢得关注度,然后从文学作品中盈利。其实类似的大生意世界上早就有过,法国的启蒙运动也曾经是这样一盘大生意。法国启蒙运动的启蒙领袖叫伏尔泰,他所领导的学术派别叫“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这桩生意实际上开始于1746年。这年冬天,巴黎一位大出版商勒布雷顿请33岁的自由撰稿人狄德罗主编一套《百科全书》,出版商就像是房地产开发商,狄德罗则相当于他手下的承包商。

狄德罗然后聘请了200余名学者,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出版商选定《百科全书》这个题目,完全是出于盈利的目的。而且这是暴利。当时正是启蒙运动兴起的时代,不少书商因出版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而发了大财。

那么,这部书带来的收入是多少呢?据估算,出版商最初的投资大约是7万里佛,收益高达250万里佛,是投资的35倍多;总收入为400万里佛,成本大约在150万至220万之间(其中包括支付给狄德罗的8万里佛)。这在18世纪是很大的数字。

中国的作家在做这盘大生意的时候,也打着“启蒙”幌子,不同的是,在这盘大生意中法国的参与者是当时的知名学者,比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他们都是现代政治学理论的奠基人,而中国的参与者是没有任何政治学功底的文学作家。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的区别是,伏尔泰和他的百科全书派呼吁的是“全盘中化”,比如伏尔泰在他的书中说:“中国是世界上治理最好的国家,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霍尔巴哈宣称“法国要想繁荣必须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如果将这些句子换一下主语,大家听着是不是很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