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那种“同时玩8个球】“铁血宰相”俾斯麦:大国外交的“回旋术”

2017-10-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俾斯麦通过自己外交天赋,像玩弄秘密外交的魔术师一样,花 样层出不穷地玩弄所谓五球不落的外交游戏.回顾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德丹.德奥.德法三次王

俾斯麦通过自己外交天赋,像玩弄秘密外交的魔术师一样,花 样层出不穷地玩弄所谓五球不落的外交游戏。

回顾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德丹、德奥、德法三次王朝战争无不是铁与血的胜利。但国际关系学人真正感兴趣的,是战争背后的逻辑。正如著有《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是外交的一部分,而不是外交的替代物”。俾斯麦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打了三场王朝战争,而是因为他打赢了三场王朝战争,而是因为他为保证战争胜利所做的斡旋与妥协。

作为古典现实主义的大师,“铁血宰相”俾斯麦相信实力,但不迷信武力,在他眼中,战争只是获得国家利益的手段之一,而更多的较量是在秘密的谈判桌上进行的,而他本人,无疑是谈判桌上的高手,至少,很多人和他自己都是这样认为的。

   

历史说:俾斯麦使“五球不落”。但历史也告诉我们,迅速崛起的德意志帝国也迅速的败了。

    1871年1月18日,在普法战争中大获全胜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告成立德意志帝国并加冕称帝。第一任帝国宰相是奥托·冯·俾斯麦。1871年5月10日,德法签订《法兰克福和约》,俾斯麦强横的从法国手中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想以此“使法国流尽了血”,不再成为德意志的强邻。

一时间,俾斯麦确实达到了他的目的,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国也丧失了克里米亚战争后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从此德法力量对比形成了德强法弱的局面。

然而就在俾斯麦与德国人洋洋得意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尖锐指出:有人以为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永远防止德国同法国作战的方法。恰好相反,这是把这场战争变成欧洲的经常性事务的最可靠的方法。”事实也确是这样。

   

战后的法国迅速恢复,提前付清了战争赔款,从而摆脱了德国的军事占领,而此时法国压倒一切的战略目标,就是伺机对德复仇,收回失地,恢复其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这一切,出乎俾斯麦所料。回过神来的俾斯麦认为,对付法国的最好办法是在外交上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并把可能与法国结盟的国家争取到自己方面来。

最好能在法国羽翼未丰之前策划一场新的战争,以将其彻底打倒。于是,聪明的俾斯麦再一次运用其“五球不落”的外交手腕,决心耗费20年心血精心去策划一个庞大同盟体系,以彻底孤立法国,并在时机成熟发动新的对法战争,从根本是摧毁法国,以建立德国的欧洲霸权。

   

1873年10月22日《申不伦协定》签订,德俄奥三皇同盟的建立。然而,作为“神圣同盟”的再版,三皇依旧各怀鬼胎,同床异梦,三皇同盟的根基从一开始就是脆弱而不稳定的。即使这样,历史的演绎也不给历史的过客们任何侥幸的可能,三皇同盟很快便出现了实质的、越来越大的裂痕。

1875年德国借口“南锡事件”与法国发生战争危机,列强不希望德法关系继续朝着有利于德国的方向转化,力图维持《法兰克福和约》之后的现状,于是英俄联合干涉,这一次外交受挫使自信的俾斯麦深感觉到三皇同盟靠不住,也使俾斯麦清楚的认识到俄国是德国建立欧洲霸权的主要障碍。

1877年4月24日,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胜。1878年3月3日俄土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俄国获得巨大利益却遭到英奥强烈反对。

聪明的俾斯麦认为,德国可以借外交调停人的角色提高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并捞到政治上的好处,遂邀请欧洲诸强到柏林商讨解决中东问题和《圣斯特法诺和约》引发的争议。

柏林会议的结果是列强签署《柏林和约》,俄国损失了大部分胜利果实。俾斯麦名义上的调停人实质上助奥抑俄,引起了俄国的愤怒和仇恨。德俄交恶的不断加深,为了保障德国的安全,迫使俾斯麦不得不思考战略的调整,但他再一次走出了错误的一步。

    1879年10月7日,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西与德驻奥大使赖斯在维也纳签订《德奥同盟条约》锋芒直指俄国,而随着意法矛盾在突尼斯问题上的激化,意大利与德国也逐步接近。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维也纳签订。

   

学界有观点认为,三国同盟是一个防御性的盟约,旨在保护德国免受法国人的攻击,因为法国人想收复其1871年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这个条约还旨在保护奥匈帝国免受俄国人的攻击,因为俄国人在巴尔干半岛同奥匈帝国不断发生冲突。

1882年意大利加入的目的也还是防御性的:避免意大利免受法国的攻击,因为意法在突尼斯有尖锐的冲突。三国同盟无论就其宗旨还是盟约条款来说,都不是侵略性的。德奥都是容易满足的国家,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维护欧洲大陆的现状,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约翰·肯尼迪在其巨著《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中这样写道,“和平时期固定的军事同盟——在以往即使有也很少见——是1879年由俾斯麦开始建立的,当时他通过缔结德奥同盟,谋求“控制”维也纳的外交政策和吓退圣彼得堡。”

    也许,俾斯麦正是也是这样想的。

    然而,从另一方的立场来看,三国同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法国和俄国看来,他是一个控制欧洲,使法俄孤立并易受攻击的势不可挡的集团。这是一个针对法俄的军事同盟。于是,1894年1月4日,法俄同盟成立。它不以维持欧洲安全、友好、和平为目的,它只为备战。

    这就是俾斯麦事实上的“五球不落”。

============================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铁血战争统一德意志,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除了铁血宰相,他还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人们都知道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他曾发布重要言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这就是他铁血宰相名号的由来。实际上,俾斯麦还是一个狡猾的政客,一个高明的战略家,一个玩转世界格局的魔术师。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第一次打败丹麦,第二次打败奥地利,第三次打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成立。德意志民族经过漫长的分裂之后终于得到了统一,德意志民族大国崛起的故事开始了。

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把欧洲的政治玩弄于鼓掌之间。

俾斯麦有几句名言。第一句:国家是时间河流上的航船。意思是我们要顺着时间走,只要时间允许,德国一定会崛起。所以在时间的河流上航行时,要看大趋势,看时间站在哪边,在这个过程中去寻找德意志帝国生存的缝隙,而不是主动挑起战争。第二个思想,他说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也就是说,我们在可能性上做文章,不能把什么事都做死,要给可能性留下充分的余地。这一回旋艺术是俾斯麦操纵德国外交策略和战略策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他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于是拉拢英、俄和奥地利,集中力量排挤和限制强邻法兰西,并鼓励法国在海外殖民地扩张,转移它在欧陆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德国利益。

德国处于整个欧洲的中间部分。西边是世仇法国,1871年德法战争把法国打败,迫使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块领土;东边是庞大的俄罗斯,俄罗斯虽然不发达,但这个国家的人口、土地和规模决定着它的战争潜力巨大。

这就是俾斯麦面对的格局。俾斯麦是这样做的:首先他要避免两线作战,所以一定不能让俄国人成为敌人。但是简单地和俄国结盟是不可取的,因为俄国的全球利益太大,跟俄国人结盟,等于得罪全世界的人,那就被绑上了俄国人的战车。

怎么办呢?那就先和奥匈帝国结盟,奥匈帝国虽然国力弱,被称为布娃娃帝国主义,但它也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奥匈帝国和俄罗斯有矛盾,如果和奥匈帝国结盟,俄罗斯就会主动来找德国。这样一来,俾斯麦就在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形成了三皇同盟。

之后他利用三皇同盟暗示英国其与俄国的友好关系,因为英国和俄国也是冲突不断。于是英国也会找德国来谈判,这样就促成了用俄国牵制英国。对法国呢?俾斯麦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对法国有打有拉,暗示法国不要总想着复仇,只要你做得对,德国还是帮你的。

于是在俾斯麦执政的20年间,无论发生了什么危机,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在所有的危机中,俾斯麦俨然一位同时玩5个球的魔术师,所有国家都跟他有点摩擦,但又都有点共同利益,德国就是在这样一种模糊的战略状态中,保持一个优势的位置。

1890年,也就是俾斯麦执政20年后,他服侍的威廉一世国王去世了,威廉一世的儿子登基没几天也死了,然后威廉一世的孙子威廉二世上台。威廉二世不满俾斯麦模糊的外交政策,1890年俾斯麦被迫卸任,在自己的庄园里度过了落寞的8年。

威廉二世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俾斯麦那些模糊的东西清晰化,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比如俄国,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呢?他跟奥匈帝国之间经常搞摩擦,又跟法国眉来眼去。后来,德国决定不再续约三皇同盟。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其一俄国一下变得孤立,不得不去另找盟友,找谁呢?欧洲大陆上同样被孤立的大国法国。

于是,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战略环境。其二因为奥匈帝国是德国的小兄弟,所以奥匈帝国闯了什么祸,德国都会被牵连,甚至替他擦屁股,一个小国绑架一个大国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在外交战略、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的问题非要搞得那么清楚?俾斯麦和他的继任者似乎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

中国以经济带动外交的时代已经开始。伴随而来的是边海形势日益严峻:在东海,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僵持;在南海,中国同菲律宾等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加剧,除了争端当事国之外,都有非争端当事国势力介入。在陆上,中国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僵持不下,去年出现了中印帐篷对峙事件。

此外,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也更为突出。东突势力在新疆的恐怖活动没有停止;西藏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此外,由于朝鲜半岛问题持续升温,东北边疆的安全形势也面临考验。

不要说谁谁是我们的敌人,也不要说我们要和谁谁必有一战,如若循着国际关系的老套路,继续选择寻找敌人,敌人只能越来越多。不如主动去结交朋友,避免形成敌对包围圈,消弭中国威胁论,才能为发展营造亲和有利的氛围。中国需要通过高超的外交战略和成功的外交实践,去更好地与世界对话、与世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