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作品随笔 冯骥才《散花》:写作是心灵思想的随心所欲
“我不再像年轻时候把写作当做一种攻坚,我已经没有写作之外的任何追求了;换句话说,写作是我纯粹的心灵和思想的随心所欲。”冯骥才先生如此形容他在最新作品集《散花》写作时呈现的状态:心灵和思想。
艺术家分两类,一类擅造新境,天马行空,重在表现,以李白为代表;一类沉郁顿挫,诗史同体,力在实践形而上的理念。冯骥才显然属于后者。无论是短篇小说《抬头老婆低头汉》中阴阳和合为原型的众生故事,还是《平凹的画》中对平凹画作本体观照的情感文字,更无论《精卫是我的偶像》中对精卫精神的虔敬……从冯骥才的文字总能看到一个纯粹的灵魂。
哲人说真理是复杂性,《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总之,形而上的东西是最难说清楚,冯骥才却偏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他不将一团乱麻摆在读者面前,摊在纸面上的,都是世事思辨沉淀后的澄明。《散花》的文字像它的名字一样,妙笔生花,莲步生香。
形而上的追求让他的文字澄明纯净,也让他孜孜以求民俗古韵、精神故园。1994年,天津旧城改造,冯骥才忧心如焚,拆掉旧城,灰飞烟灭的不仅是青砖灰瓦、古巷勾栏,更是强行抹掉人类生存的记忆,对于这个生于斯长于斯、以刻画世态人心、描摹世间万象为己任的文人画家而言,那些久已剥蚀的建筑仿佛古老故事的讲述者,而那些故事与那些记忆丰富了他的艺术生命。
冯骥才拉开了仗势,动员了建筑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摄影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地毯式的拉网调查,拍下了3万张照片和影像资料,做了4大本画册,送给城市改造的有关人士,每一套的扉页上都留有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冯骥才自掏腰包,花光了几十万的稿费,还卖了多幅他视为生命的画作。最后支持他的人很少,还有人说,净整些没用的。结果可想而知。
这则听来的故事透露的是,心存形而上的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似乎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胎记,这胎记同样镌刻在冯骥才身上,印在他的文字里。
2001年冯骥才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在保护民间文化遗存的路途上渐行渐远。他跋涉在震区崩坍的羌寨,发出“羌去何处”的喟叹;他行走在乡间偏僻的古村落,痛心于“涂了漆的苗寨”;他忍痛割爱拍卖了珍贵的画作,填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汪洋大海。
就在这个当代西西弗神话里,在一米九几、身板子厚实的冯骥才身上看不到悲壮意味。他怡然自乐。这就是《散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