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集团总裁孙伊萍 专访蒙牛乳业集团总裁孙伊萍:科学治“牛”

2017-1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两年前,一再经历信任危机的蒙牛乳业集团(下称蒙牛)品牌风波不断.两年来,新任总裁孙伊萍带领团队推进一系列旨在重塑品牌的转型变革,蒙牛开始展现新的面貌,回归正常增

两年前,一再经历信任危机的蒙牛乳业集团(下称蒙牛)品牌风波不断。两年来,新任总裁孙伊萍带领团队推进一系列旨在重塑品牌的转型变革,蒙牛开始展现新的面貌,回归正常增长。

蒙牛是中国乳业最近10年里异军突起的百亿级明星企业,其迅速崛起和深陷困境,均曾引起普遍关注和多方争议。2012年4月12日,原中粮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粮集团(西南)大区总经理孙伊萍空降蒙牛,接任两届任满的杨文俊,成为蒙牛新总裁。这被外界解读为“中粮系”正式介入蒙牛管理,但此时已是中粮集团收购蒙牛3年之后。

2008年,令消费者闻之色变的三聚氰胺事件,无疑是中国乳业发展及蒙牛的重要分界线。2009年7月,中粮集团及厚朴投资共同入股蒙牛,斥资61亿港元收购了蒙牛20%的股份,自此中粮集团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这笔交易在当时的舆论场里喜忧参半:对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的中粮来说,61亿港元是一个相当划算的交易;而当时的蒙牛处境艰难,中粮集团入主像是捧起一块烫手山芋。

随后的事实表明,外界显然低估了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的通盘考虑和管理智慧。入主蒙牛后,中粮集团并没有急于拿起手术刀,除了提出蒙牛必须在战略和质量安全把控上要达到中粮集团的整体要求,在最初3年里,中粮集团对蒙牛基本“不介入经营管理”,杨文俊和原团队仍然实际操盘。

但这并未让蒙牛走上正轨,中粮集团的管理手术因此无可避免。当外界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蒙牛能否顺利走出品牌危机,未来究竟何去何从,大股东中粮集团备受舆论压力,对于宁高宁而言,这自然是更为恰当的重新布局并实质管理蒙牛的时机。此时正值杨文俊两届任满,孙伊萍被宁高宁“钦点”执掌蒙牛。

我们基本可以相信孙伊萍的说法,当时她的确还没来得及完全做好准备,只带了一位秘书,蒙着就去了蒙牛:“老板(宁高宁)告诉我,这是家特好的公司,你就去吧。”宁高宁看重的,是孙伊萍身上那种典型的职业经理人的素养,以及她对管理的热情,而不仅仅是因为她出身于中粮系。

孙伊萍是食品专业科班出生,不仅拥有国企背景,还在外企历练多年,熟悉食品饮料行业的一线操盘,对西方科学管理的有效性深信不疑。在同事眼里,孙伊萍喜欢在桌面上解决问题,既有女性领导人的聪敏和灵活,又兼具男性领导者的大胆和决断。事实证明,孙伊萍这些特性随后都在蒙牛的管理变革中派上了用场,宁高宁识人用人的智慧也得到初步验证。

不过,从一开始摆在孙伊萍面前的就是多重的管理挑战。她不但要尽快解决蒙牛的信任危机,还要找到蒙牛的深层病因,从而重塑蒙牛。在很多场合,孙伊萍都表达过她对蒙牛从不喜欢到接受并喜欢它的过程。而最初让孙伊萍感到困惑的是蒙牛自身的矛盾性:外界都说它非常坏,可内部觉得自己特别好。

“曾经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惊人的业绩,让这个团队非常骄傲”,孙伊萍回忆说,“这不仅让他们对外界的质疑愤慨,也对我的到来产生了怀疑。他们不了解我,不相信一个国企来的空降兵,能管好一家从草原中奔腾出来的民企。”

初到蒙牛时,孙伊萍也曾认为问题出在质量管理和外部公关上,但1个月后她就发现,真正让蒙牛迟滞不前的是管理体系的不合理。

首先是质量管理与硬件设备不匹配,孙伊萍走进蒙牛生产线时发现,它的质量管理设备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但就是这样硬件过关的企业,恰恰出了质量管理的麻烦;其次是外部公关失当,面对舆论的狂轰乱炸,满腹委屈的蒙牛急于辩解,结果越辩解越无力。

上任30天后,发现问题的孙伊萍给蒙牛员工和合作伙伴发出第一封信:“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辩解,而是认真地反省我们的不足和过失。从品质到管理逐步接轨国际,成为中国质量最好、最专注、最专业的乳品企业,应该成为所有蒙牛人一致的目标!”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孙伊萍推动蒙牛展开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行动:2012年6月,与爱氏晨曦-ArlaFoods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前端奶源管理与生产质量控制体系;2013年4月,与新西兰安硕(AsureQuality)合作成立食品质量安全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2013年5月,中粮与达能成立合资公司,未来达能中国的酸奶业务将与蒙牛酸奶业务合并成立合资公司;同月,蒙牛增持了中国最大的奶源供应商现代牧业;同年6月,蒙牛斥资124亿港元收购了雅士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这笔中国乳业史上最大的收购交易标志着蒙牛将在奶粉领域发力。

在这一系列合作与并购背后,是孙伊萍推动蒙牛内部变革的全面启动。孙伊萍看到,这家以销售带动成长的草莽英雄,虽然建立了强大的执行力文化和经销商架构,但整个组织结构的中央集权模式,会影响长远战略的实施,这也无疑削弱了各层级岗位的管理职能。

鉴于此,孙伊萍在两年内通过改造整体架构,重新整合质量管理流程,优化IT系统,重塑人才培训体系,力图将销售架构扁平化,并重新梳理蒙牛品牌。孙伊萍推崇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的管理理论,与克里斯坦森观察组织提出的“资源、系统、价值观”的视角相近,孙伊萍提出蒙牛组织变革的核心就是“人、系统、文化”。

经过一系列转型变革,蒙牛业绩初见成效。2013年蒙牛营收突破40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5%,这并不是乳业产业里最好的成绩单,但在中粮体系里蒙牛的增长速度最快,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也排名第一。在最新的胡润2014最具价值中国品牌榜单里,蒙牛排名38位,虽然仍落后于竞争对手,但1年内上升了20个名次。

2014年5月28日,在蒙牛北京办公室,孙伊萍接受HBR中文版专访,梳理两年来的变革尝试和管理思考。她表达直率,思维敏捷,熟悉管理理论,善言实战案例。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她完整地阐述了如何应用科学管理重塑蒙牛品牌,她强调:“蒙牛有着典型的民企优势和劣势,但我从不认为科学管理有适用性的问题,没能发挥效应的,都是企业没用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