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歼黄维兵团 围歼黄维兵团:国共血战双堆集
刘伯承曾对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战斗作出这样的形容,他说第二阶段实际上就是“吃一个(黄维),夹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而吃掉黄维兵团也就成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战略核心。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北阻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南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将黄维兵团孤立。在南坪集之战诱敌深入后,中原野战军于1948年11月25日早晨全线出击,将黄维兵团约12万人合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区内。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正式打响。
会错意、选错地,身陷重围
黄维兵团为何会被包围在双堆集?
军事史上一定会有详细的战争纪要,并对战争过程进行详尽分析,从而得出最为客观的结论。但是在双堆集,老百姓更相信一种在民间流传的说法:是因黄维粗心大意,不踏踏实实考察地形,才选择双堆集作为防守阵地,最终被歼灭。
相传,黄维兵团在南坪集之战钻进了中原野战军布好的口袋阵,深知兵团已无法突围应固守待援的他急需为部队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阵地。黄维摊开军事地图,发现双堆集范围内有尖古堆、平古堆、黄沟、杨围子、张围子、李围子等地名,从字面上理解双堆集一定有两座高山、一条河道,并且被多个湖泊或是芦苇荡所包围,在军事上利于防守。
这时的黄维已经动了将防守阵地建在双堆集的念头。
身为黄埔军校毕业的军事指挥官,要说黄维对选择阵地的事还是比较慎重的,为了了解黄沟这条河到底有多宽,他还找来了当地老百姓询问。因为担心老百姓偏向共产党不说实话,黄维在问话时还玩了个心眼,故意不直接问河宽多少,而是问河上有没有桥。
老百姓听后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个二'百'单五孔石桥。”黄维听后大喜,心想这桥有205个拱洞,一定是座大桥,黄沟也一定是条宽河,只要占了桥解放军想攻都攻不进来。于是他命令部队全速前进,在双堆集修筑防御工事。
可是等部队到了双堆集,黄维才发现,这里既没有高山,也没有湖泊,尖古堆、平古堆不过是两个高20多米的大土丘,杨围子、张围子、李围子是村名,跟湖泊没有任何关系,而那所谓的“二'百'单五孔石桥”,实际上是“二碑单五孔石桥”,是一座5孔石桥前有两块石碑。黄沟这条河的最宽处也不过二三十米。
看到此景黄维大呼上当,但紧迫的战场形势已不允许他重新选择防守阵地。迫不得已,黄维兵团只好在这个毫无地理优势可言的村庄固守下来,最终为自己的粗心大意付出了代价。
失民心、无粮草,早已穷途
1948年11月23日清晨,双堆集小马庄起了大雾。19岁的马万斌听到外边人声嘈杂,就打开院门看个究竟。直到今天,他依然清晰记得,打开院门看到村里面挤满了国民党兵。
马万斌知道情况不妙,关上院门马上跑到爷爷、奶奶那里,和他们说村里发生的事情。为了保护孙子,两位老人让马万斌躲在了院中的柴火堆下。马万斌刚刚藏起来,国民党兵就砸开院门冲了进来,抓住了马万斌的爷爷、奶奶。
看见爷爷、奶奶被抓,马万斌又冷又怕,浑身哆嗦。柴火堆的异样立刻引起了国民党兵的注意,马万斌也被揪了出来。马万斌被抓后,一名姓花(音)的科长审问了他。花科长告诉马万斌,如果他是共军的探子,就枪毙了他;如果是当地人,可以放了他。
随后,花科长问“二'百'单五孔石桥”到底有几个桥洞,杨围子有没有河……在如实回答后,花科长确信马万斌是当地人,便逼着马万斌给部队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