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名言 清华名人名言 侯德榜: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许多行业都需要大量用碱。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上世纪20年代参与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永利碱厂,打破了外国在制碱技术上的封锁垄断;30年代主持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南京硫酸铵厂;40、50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制碱新工艺,以及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在60年代实现工业化生产,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一页。
1949年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曾任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还被选为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邮政发行邮票纪念候德榜先生。
实业救国 跨进“永利”的大门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13岁时考入美国教会的福州英华书院学习。虽然接受西式教育,但他感到在福州的洋人对中国人不讲平等,到处耀武扬威、欺辱中国人。后来,侯德榜因参加反对美国政府迫害华侨的活动,被学校开除,转入爱国人士陈宝琛开办的中学学习。
他认识到中国必须图强,并逐步树立起“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1907年,侯德榜被保送到上海闽皖铁路学校学习,毕业后在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1911年,他辞去工作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学习期间,他曾考出过10门功课门门100分的好成绩,轰动清华园。1912年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
20世纪初,化工在世界上还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侯德榜对化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化工专业,经过八载寒窗苦读,于1921年获得制革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铁盐鞣革》被《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全文连载,成为制革界至今仍在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
侯德榜即将学成回国之际,在纽约遇到了赴美考察的化工专家陈调甫。陈调甫看重侯德榜学识渊博、工作踏实,力荐他到正在筹建的中国第一家碱厂———塘沽永利碱厂工作。虽然侯德榜是学制革的,但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工业,他终于下决心从事制碱,选择回国担任永利碱厂的技师长(即总工程师),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人生历程。
冲破封锁,揭开“索尔维制碱法”秘密
要创业首先需要实干的精神。侯德榜脱下西服换上工作服和胶鞋,身先士卒,同工人们一起操作。哪里出现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经常干得浑身汗臭,赢得了工人们、甚至外国技师的赞赏和钦佩。
当时盛行的是索尔维制碱法,但国外都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不少人的探索大都以失败告终。侯德榜迎难而上,经过5年的艰苦探索,终于掌握了索尔维制碱法的各项技术要领,可日产180吨纯碱。1926年,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为中国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侯德榜摸索出制碱法的奥秘后,没有据为己有、大发其财,而是公布于众,让世界共享这一科技成果。为此,他把制碱法的全部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专著《纯碱制造》,于1933年在纽约列入美国化学会丛书出版。这部化工巨著第一次彻底公开了索尔维法制碱的秘密,被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为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并相继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美国著名化学家威尔逊称这本书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直到2004年,书中的观点还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引用。
摸索前行创立“侯氏制碱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先后3次以“工厂安全”相要挟,提出“合作”管理的要求。侯德榜和同仁们大义凛然,坚持“宁举丧,不受奠仪”,拒绝“合作”;同时积极响应抗战支援前线,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等物资。永利碱厂遭到日本飞机轰炸,被迫迁往四川。
索尔维制碱法的致命缺点是食盐利用率不高,大约有30%的食盐被浪费掉,而当时内地盐价昂贵。侯德榜决定另辟新径。他边摸索边实验,不断设计、改进方案,带领技术人员进行了500多次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终于取得了成功。
这种新方法被命名为“联合制碱法”,即后来的“侯氏制碱法”,可使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而且污染环境的废物 转 化 为 化肥———氯化铵,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侯德榜被英国皇家化工学会和美国化学工程学会评为名誉会员。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化肥,焦点集中到氨加工品种选择这个关键问题上。侯德榜倡议用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这项新工艺通过了技术关和经济关。之后,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侯德榜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面对鲜花和掌声,他平静地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他为中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