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故事之江竹筠:黎明前绽放的红梅(图)
又是一年清明时。很多重庆的网友会想起这样一群烈士:1949年11月14日,几十名共产党人在重庆歌乐山电台岚垭附近的杂草丛中被枪杀。
在这批英勇牺牲的共产党人中,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伟大女姓。无论是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还是歌曲《红梅赞》、《绣红旗》和歌剧《江姐》,饱含深情赞颂的都是这个人--江竹筠。
童年逃荒 受尽苦难
江竹筠原名江竹君,1920年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她的家,就在自流井大山铺朱家沟,一家人住着两间简陋的草房。江竹筠8岁时,家乡闹旱灾,饿莩遍野。后来,母亲带着他们投奔了在重庆的外婆和三舅李义铭。
舅母很不喜欢从乡下来的这家穷亲戚。母亲和江竹筠姐弟遭受了舅母的许多白眼,她和弟弟更是没少挨舅母打骂。但因为外婆生病,需要母亲照顾,她们只好忍气吞声。
外婆去世后,没等舅母赶,竹筠和弟弟便跟着妈妈搬出三舅家,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开始独立谋生。父亲江上林此时在一条船上打零工,时不时帮衬下家里。母亲也找点针线活干,挣的钱勉勉强强能让10岁的竹筠和8岁的弟弟去一所教会小学读书。
母亲说:“好不容易才让你们上学,要发奋呵!”竹筠很听话,上课认真听讲,成绩优良,还得了奖状。可惜只读了半年左右,父亲所在的蜀通轮船公司破产,竹筠只好辍学了。失业后,本来就不大顾家的父亲,抛开竹筠他们,独自回家乡去了,几年后便病死。
当时,小竹筠是多么喜欢念书啊,每当她看到别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眼里都含着泪。
为减轻家里负担,小竹筠被迫和母亲一起去袜厂做工。由于她身材矮小,够不到机器,厂里还专门为她做了一个高脚凳。竹筠想为妈妈分忧,认真学技术又吃苦耐劳,很快产量就赶上了成年人,但工厂老板依然只给小竹筠微薄的童工工资。
逃荒的经历,让竹筠小小年纪便知晓生活疾苦,为她日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树立解放劳苦大众的理想埋下了种子。她的童年时代,由于受到农村和城市两种环境的交替影响,使她兼有农村孩子的淳朴和城市孩子的开通,求知欲望很强。
奋发求学 追求真理
转眼到了1932年。12岁的江竹筠因每天工作12小时,把身体拖垮了。不久,妈妈患了伤寒,便一同辞去了袜厂的工作。此时,江竹筠三舅家的小儿子需要人照顾和教育。母亲略懂笔墨,又是至亲,于是便去三舅家看孩子。实际上三舅等于请了一个不花钱的保姆。作为对母亲的报酬,三舅安排江竹筠姐弟到孤儿院小学读书。
再次得到读书机会的江竹筠兴奋极了。在孤儿院小学,她勤奋好学,三次考试,三次跳级,仅用了3年半的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小竹筠渐渐长大了,她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课本知识已经很难满足她了,她就想方设法去老师那里借阅课外书。她特别喜欢读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等英雄的故事,她有时还跑到江边,大声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时,出现了一位对江竹筠一生有着启蒙作用的老师--丁尧夫。丁尧夫是江竹筠所在年级的主任,同时教她语文和历史。丁老师讲述的历史课,使江竹筠懂得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培养和激发了她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他在教导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她的意志和品格,引导她去思索、鉴别社会中的真与伪,鼓励她去勇敢地追求真理。
让江竹筠没有料到的是,1935年,丁尧夫老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了,罪名是有加入共产党的嫌疑。自此,江竹筠更加深刻得认识到丁老师是好人,冒着杀头的危险都要加入共产党,共产党肯定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组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江竹筠和同学们组织歌咏队、宣传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演话剧、唱救亡歌曲、贴标语。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洗礼下,江竹筠成长的步伐加快了。
1939年,日机频繁轰炸,南岸中学不得不迁往江津。江竹筠没和学校一起走,而是考上了中国公学读高中。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周日,她在同学戴克宇(中共地下党员)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政治生命从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