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松的故事 俞秀松:“做一个有利国、有利民的东南西北人”
俞秀松:“做一个有利国、有利民的东南西北人”
俞秀松 社会主义 西北人 浙江新潮 陈独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浙江潮 国民 邪说 资本论
人物纵横
《浙江新潮》《社会潮》《国民》等刊物
创办《浙江新潮》
五四运动后,俞秀松与同学宣中华、施存统、夏衍(沈乃熙)等人一起商量创办刊物,以启发民智。他们把刊物取名为《浙江新潮》,以区别当年留日学生蒋方震等所办的《浙江潮》。《浙江新潮》以抨击黑暗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封建礼教为办刊理念。
然而,《浙江新潮》第二期刊载了施存统撰写的《非孝》一文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军阀政府视其为大逆不道的“邪说”,要求“抓出罪魁祸首”,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师学潮”,俞秀松也因此被迫退学。
1920年,俞秀松准备去北京大学旁听,便给父亲写信,希望得到资助。但俞秀松的父亲在看完这封信后非常生气,因为俞秀松称其为“韵琴同志”,最后俞秀松的父亲仅给他汇了一块银圆,并回信说:“四万万同胞都是你的同志,每一个同志给你一块钱,一切问题岂不都解决了。
”俞秀松走投无路,幸亏得到亲朋好友的解囊相助,才如愿来到北京。在这里,俞秀松认识了李大钊,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公开宣称“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
协办创建中国共青团
在李大钊的推荐下,俞秀松来到上海的星期评论社工作。1920年6月,陈独秀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俞秀松是组织中最年轻的成员。
陈独秀提议,可参照苏俄少年共产党的模式,在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8月22日,上海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内成立,俞秀松为第一任书记,最早的成员有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等人。团组织的名称是陈独秀命名的,因为他曾以“社会主义者”和“社会党”自称,所以青年团也冠以“社会主义”的名称。
当时,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秘密组织,上海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半秘密半公开组织。大家称党为“本校”,称团为“预校”,党的许多活动以团的名义开展,要真正分清哪些是团的工作,哪些是党的工作还很困难。许多党员保留着团籍,同时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许多会议与革命活动是党、团联合举行的;在党和团的关系上,团接受党给予的任务。这也奠定了青年团紧跟共产党,成为党的忠实助手的优秀传统。
经过反复酝酿,俞秀松撰写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并将该章程寄给各地共产主义者,要求各地建团。不久,李大钊开始筹建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团员有邓中夏、何孟雄、刘仁静等人。1920年12月底,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成立团组织,新民学会的郭亮、夏曦、罗学瓒、萧述凡等人是最早的团员。
在上海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倡导下,武汉、广州、天津等地也陆续建立了团组织,团员发展到1000多人。在此基础上,1921年4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
社会主义青年团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立志于改造旧世界的进步青年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共产党得力的左右手。
前往苏俄宣传中国共青团
为了掩护共产党早期组织,大力发展各地青年团,上海的社会主义青年团还公开创办了外国语学社,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的门外挂牌。
1921年3月底,俞秀松前往苏俄,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俞秀松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产生、中国青年革命运动情况、上海的工人运动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建立等情况,受到与会代表的密切关注。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塞奇·达林称赞上海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他还说:“上海的组织是中国的中心……完全是一个共产主义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