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的兄弟 熊丙奇:武装保卫的于丹与一问三不知的丁肇中
10月30日下午,于丹应邀去南京开讲座,讲授“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在她去之前,有人在她要做报告的书城外墙上贴了一张匿名小纸条,言语“极尽挑衅意味”。这让讲座主办方绷紧了神经,原本现场会安排七八个保安维持秩序,但实际上却来了二十七八个保安,讲座中安排的和读者互动的环节也临时取消。此前,另一位《百家讲坛》捧红的“学术明星”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售时被掌掴。
媒体报道了于丹演讲现场那张“极尽挑衅意味”的纸条,内容大致是——“于丹,有人说你古文不行,书中写出‘庄子何其人也’这样不通的句子……报纸上说你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所以大家商量,在开讲前用《古文观止》和《古汉语》考考你,如果你能顺利解读,就皆大欢喜,如果你不会解读,那就请你下课走人!
”纸条最后写着,“我们绝不动手,请你放心!”而打阎崇年的人也表示,是不同意其学术观点。所以,这两件事情从根本上说都属于“学术争鸣”的范畴。
我没看到学者于丹在二十七八个保安“武装保卫”下作演讲的盛况,但在网上看到了阎崇年先生在无锡被打之后,在北京出席活动时,由头戴钢盔的保安护送进书市的照片。如此依赖武力以及保安维持秩序方可进行的“学术争鸣”,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也就怪不得大家议论:那些“学术明星”们,是在掌握话语霸权之后,又在向大众武力示威了。
这张纸条,让我想起了四年前参加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演讲会。演讲结束后,学生提问正开展在太空中寻找反物质研究项目的丁肇中,“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对于这三个问题,丁肇中出人意料地连续回答“不知道”。
但这丝毫没影响丁先生在学生们心中的崇高地位,甚至有媒体发文赞誉“一问三不知”背后的科学精神。
不谈那些大人物,就从学术界说。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如丁肇中,比阎老师、于老师的学术成就牛多了吧,他们至少获得了世界一致认可的成果。我还参加过大约10来位诺奖获得者的演讲会,从来没见过他们有贴身保镖。演讲会场上,没有参加过任何国际学术会议的大学新生也可提问,与他们交流学术思想。
从学术评价体系中走出来的学者,往往具有这种平等、真诚的交流心态,他们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向大家公开,让大家平等讨论、批评、争议,最后由学术界做出评价,因此,他们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质疑、不同意见,而担心自己的学术地位受损,也不会因为主动承认自己对某些知识、某个领域“不知道”、“不懂”,而觉得自掉身价。
可是,国内的有些“学术明星”们,却不是靠这样的路径,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而往往是通过另外的江湖途径。其一,电视媒体,行话为“媒体评价”。借助某些强势媒体的话语权,迅速确定“学术地位”;其二,官方评奖,行话为“官方评价”,获得政府立项的课题基金,得到政府设立的各类奖项,由此排定在本学术圈的江湖座次,拥有调配学术资源的权利。
以上两种途径下诞生的“学术明星人物”,虽有媒体撑腰,又有“尚方宝剑”,可是,却因为缺乏“学术评价”,而总是被“挑刺”,挑刺其实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学者们”害怕“挑刺”,担心一个质疑、一句反对,就动摇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江湖地位,以及由此得到的各种利益,于是积极培育自己的“粉丝团”,无论对错均坚强支持,使学者之间难以平等交流、正常对话。
长此以往,麻烦就来了,需要靠武装保卫自己了。
温家宝总理在10月3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题为《科学与中国现代化》的文章,文中说,要提倡自由的学术争鸣,优化学术环境,形成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温总理的文章,来得非常及时。在我看来,改变当前的非学术评价体系,即媒体评价体系和官方评价体系,而建立真正的学术评价体系,恢复学术的正常生态,是优化学术环境的根本之道,这比有的人呼吁要让靠武装保卫的学者下课更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