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梅云南 韩梅局长:创新工作方式 不断增强云南省移民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不断增强云南省移民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全国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专业委员会
第八届全体会议暨2016年年会的交流发言
云南省移民开发局 韩梅
云南既是水利水电建设大省,也是移民工作难省。"十二五"以来完成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28.34万人,其中水电移民安置23.84万人,水利移民安置4.5万人,完成移民投资726亿元,促进了水电工程完成投资3040多亿元、上缴各种税费355亿元,确保了向家坝、溪洛渡、糯扎渡、小湾等10座水电站如期或提前下闸蓄水,为全省经济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截止目前, 全省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07.5万人,其中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95万人,核准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近70万人;水电装机容量达5798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量的72.
5%,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59.7%。"十三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我省水利水电资源开发的高峰期和矛盾凸显期,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滇中引水工程和德厚水库等重点水利水电工程陆续开工建设,新一轮移民攻坚拉开序幕,移民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针对我省水利水电移民工作繁重,移民安置容量严重不足,移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的实际,我们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敢于担当、攻坚克难,推进完成移民工作任务,服务和保障了国家重大清洁能源建设。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移民安置方式,推进完成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
(一)探索完善逐年补偿安置方式。我省水利水电项目库区处于山多地少、环境容量不足、少数民族移民人口多、外迁安置和单纯的农业安置方式难度大,加之水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限性强,给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带来了严峻挑战。
从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探索和完善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逐年补偿安置方式,对13个水电站实行逐年补偿安置,保证了移民搬迁任务在极其复杂条件下超常规完成,促进了移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的较大改善和综合收入的明显提高;得到了项目业主、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移民群众的欢迎。
通过调研、总结、论证和完善,2015年初,省人民政府审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型水电移民工作的意见》,从政策层面规范和明确我省多渠道多形式安置移民、依法开展移民安置、逐年补偿标准调整机制等。
目前,实行逐年补偿的13个电站、近14万人兑现了逐年补偿增长资金,促进了库区和谐发展稳定。从选择逐年补偿安置方式的糯扎渡电站来看,采用逐年补偿安置与大农业安置相比,仅需搬迁1.
9万移民,为农业生产安置规划的40%,减少外迁安置移民2.8万人,降低了土地资源需求和土地配置难度,移民可以利用淹没线上剩余资源,可以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为恢复和改善生产生活提供条件。
(二)搭建无缝对接的沟通协调机制。第一,建立高层会商机制。成立支持服务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水电开发协调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定期与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等业主定期会商协调、走访座谈,2015年以来近10次召开工作座谈会,就我省水电开发移民工作、人口较少少数民族脱贫等重大事项交流沟通、形成共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工作,省委纪恒书记、陈豪省长多次对移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分管领导张登亮组长非常重视、非常关心移民工作,经常组织深入州市、库区检查调研,组织召开了白鹤滩、乌东德等重点水电工程移民工作推进会,协调妥善解决了昭通"两站"收尾工作、破解白鹤滩电站移民安置容量、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等困难和问题。
第二,建立各层级沟通机制。省、州市、县区政府及移民部门建立了与参建各方层级相应的多级沟通协调机制,昆明、昭通、楚雄等州市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移民安置协调工作小组,经常与参建各方召开工作座谈、协调沟通等会议,沟通情况,研究措施,解决问题。
第三,建立现场处理机制。每个大中型水电移民工程都建立了由参建各方参与的现场协调处理机制,现场解决移民安置中遇到的政策、标准、投资变化等问题,把移民问题处理在现场,把移民诉求解决在一线。省移民局每年组织到库区和安置区召开现场协调会近100次,及时高效协调处理了一批困难问题。
(三)加大移民工作督查考核力度。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移民工作列入全省综合检查考评内容,年初在全省移民工作会议上省政府与州市政府签订移民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计划,实行任务倒逼;省移民局定期派出督查组现场开展督查,并向省政府及时报告情况,对一些重中之重的移民工程,省市县派出督查组驻点全程进行跟踪督查;年底组织对各州市移民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责任考核,评定奖励等次,向全省通报表彰,促进了移民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探索后期扶持模式,研究移民安置与后续产业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总结在建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后期扶持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空档期"较长,移民生产生活恢复慢的问题,我省提出并探索移民安置与后续产业协调发展,这有利于搞好移民安置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移民恢复生产生活、增强移民后续发展能力,有利于破解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政策机制障碍。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对移民搬迁安置与后续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探索,建立移民后期扶持与科研院所合作机制,规划"三江流域"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实例一:澜沧江中游小湾电站镇康县凤康安置点,规划实施移民搬迁安置与后续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了移民安置结束形成移民产业发展格局。总结了"13344"实践经验,即:"1",指"一个"产业先行的主导思想;"33",指抓规划、抓产业、抓服务"三抓"思路,安置点建设与城镇化、与景区建设、与产业发展"三结合"工作措施;"44",指统一规划设计、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社区管理"四统一"模式,推进特色民居、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四大建设"。
实例二:金沙江中游观音岩电站大姚县紫丘村移民安置点,提前配置土地资源,抓实移民产业、促进民族团结。针对搬迁安置前缺水少地、条件恶劣、设施滞后、文化偏低,加之少数民族众多的实际,采取提前配置耕地、科学规划产业、加强技能培训、民族文化引领、整合项目资金和同步发展产业等打好"组合拳",通过3年多扶持,移民新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1000元增加到8000元以上。
如今的紫丘移民村产业先行"硬件"改善,民族团结"软件"提升,形成了稳定团结、互助共进的和谐局面。
实例三:以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电站移民产业发展为试点,科学编制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规划,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在编制设计移民搬迁安置规划时,同步规划库区特色农业后续产业发展,搞好移民搬迁安置规划与移民后续产业规划的衔接;率先在元谋、武定县移民集中安置点试点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步发展移民扶持产业,增强移民的造血功能,缩短"空档期",探索移民后期扶持新路子,实现移民安置即安居、安居即安业。
"十二五"以来,全省共投入项目资金55亿元,实施了5064个项目,完成了后续产业项目699项,成功打造了陆良县秋马铃薯种植、富宁县渔业养殖、保山市隆阳区火龙果种植等产值过亿元的高原特色农业项目,规划建设了171个省级移民新村,直接受益移民55万,辐射受益群众400多万。
积极推进实施国家第一、二批15个县市避险解困试点项目,精准扶持特困移民2万多人,涌现了会泽待补、元江曼来等一批移民新村典型,一户移民贴出春联赞誉"移民移居移风移出新天地,党心民心人心齐心建家园"。避险解困试点项目成效非常好,深得人心。
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移民资金使用效益
围绕我省新建、在建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逐渐增多,移民资金量不断增加的实际,把移民资金监管作为重点,学习借鉴省内外有效做法,创新方法机制,规范资金监管,加大监督力度。
第一,建立移民资金监管制度。健全移民项目、移民资金和后扶项目监管的措施制度;理顺和规范了后扶项目申报审批和移民安置资金计划编制流程;明确细化了全省各级移民部门对移民资金使用监管的职责、任务和内容;配齐移民部门财务和会计人员,加强移民资金计划编制、财务会计等培训,建立了上下联动的移民资金监管制度。
第二,加强移民资金目标责任考核。在全省移民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把移民资金监管和移民部门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其中被国家部委及有关单位、省直有关部门点名通报批评考核评定分别为"不合格"、"基本合格",被约谈的不得评为"优秀", 要求限期整改。近年来,对5个州市因移民资金监督问题,被取消参与评奖资格,强化了各级规范管理使用移民资金的意识。
第三,加大稽察内审力度。完善了移民工作稽察管理、移民资金内部审计管理等办法,先后对42个县后期扶持项目规划进行稽察,2个县移民资金使用管理进行内部审计,7个移民新村、9个避险解困项目、3个产业示范区进行专项稽察,58个县次后扶政策实施监测评估,并对6个县进行了全省通报,对4个县进行了约谈,发现和纠正了一大批问题不足,提高了移民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四、加大自身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移民工作的质量水平
坚持一年一个主题,局机关连续开展了"学习提升年"、"创新发展年"和"奋进提高年"等活动,抓牢"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契机,加大自身建设力度,移民干部整体素质和移民工作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是创新平时考核,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在省直机关率先探索和实施了公务员平时考核,以"月考"代替"年考",完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强化平时考核、民主测评和监督管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轮岗交流和评先评优等工作中,规范管理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在局机关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好氛围,我局2次代表云南省在中组部、国家人社部和公务员局召开的平时考核会议上交流了经验。
二是强化集中培训,实际本领明显增强。坚持大规模、分层次培训移民干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大力集中培训和在工作实践中锻炼移民干部。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授课60多次,组织全省移民系统各种政策和业务培训80余次、培训人数近7000人(次),移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不断增强。
三是开设"移民工作教育讲坛",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健全周五学习教育日制度,开设"移民工作教育讲坛",采取每月邀请1名专家教授主题报告,安排1名局领导或处室负责人作授课辅导,组织1名干部骨干讲解移民政策法规,观看1次红色影视等"四个一"的形式,创新教育方法形式。2015年以来,邀请专家授课辅导16次,安排班子成员作党风廉政建设等党课辅导15次,组织讲解移民政策法规知识20次,观看红色影视25次。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内外良好形象。我省地处边疆,民族宗教、安置容量极端不足等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社情十分复杂,尤其是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和滇中引水工程搬迁安置在即,始终把移民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配套文化设施为基础,以创建文明单位为抓手,以搭建宣传平台为载体,为推进移民工作和库区、安置区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通过大力宣传移民工作的成效、亮点和特色,省移民局成功创建区级、市级文明单位,既营造了移民工作良好的舆论环境,又树立移民系统良好的对外形象。
虽然云南在水利水电移民工作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创新探索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但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实践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方法,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努力。
多年来云南省水利水电移民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兄弟省市移民部门的关心理解,得到了项目业主、设计单位和监督单位的积极配合。借此机会,我代表云南省移民开发局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