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子女是谁生的 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学生家长: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留学家长报>是由常青藤学生及家长创立的面向中国留学生家长的线上读物,内容真实.中立.客观,给予留学生家长们最贴心最实用的资讯与信息.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

《留学家长报》是由常青藤学生及家长创立的面向中国留学生家长的线上读物,内容真实、中立、客观,给予留学生家长们最贴心最实用的资讯与信息。

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留学生家长。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举足轻重的大学者之一,参与并领导了中国近代数次重大的事件,同时,他又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家长,凭着自己的学识和过人的家教,他培养的子女都成为了社会贤达,造就了“一门三院士”的家教奇迹。

他就是梁启超。

三个儿子全部就读过美国名校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学者和教育家,不仅自己功成名就,而且把九个子女都培养成为国家之栋梁,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个个皆才俊”的家教传奇。

除夭折、早丧者以外,梁启超一生养育的九个子女分别是: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

这些子女中,有7位子女出国留学深造,并且都本着爱国之心,在不同时期回到祖国的怀抱。

而成就最大的莫过于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位院士儿子。

在父亲梁启超的鼓励与培养下,梁思成后来成为中国历史建设的宗师。

梁思成是民国时期的那批中国赴美留学生,那批留学生中贤达辈出。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期间留影

梁思永成为中国第一个接受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并且于1948年与其兄梁思成一道获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梁思永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班,1923年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获得学士学位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攻东亚考古。

梁思礼后来成为新中国的火箭系统控制专家,留学过美国普渡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的4月14日,梁思礼院士与世长辞了。而其他的子女,如长女梁思顺是著名的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等等。

中国火箭专家梁思礼

青年时代的梁思礼

梁启超的三个儿子都曾进入美国名校就读,这在当时是需要花费很大财力物力的,这不得不归功于梁启超的超前教育理念。

梁启超的家教理念科学而先进

梁启超关注子女们的每个成长阶段的教育:从早期幼教,到学校教育,到子女出国留学,再到学成归国、就业择业。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梁启超尤为关注子女的早期教育,虽然他社会事务繁多、学术与写作压身,但是他总是会挤出时间对子女进行教育。

他曾在《变法通义》中强调:“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阐述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儿童教育的规划。为了从小培养子女的爱国之心,他还创作了著名的《爱国歌》,他自己本身作为一名爱国者,以实际行动和卓然的文采,熏陶着子女成才。

如果说梁启超教育子女真的有什么“秘诀”,其实可以归纳为六个字:意育、智育、情育。

“意育”即培养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他认为,子女们能否成才,关键是要看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是战胜人生一切挫折的武器。

为了培养子女们的意志和毅力,他从不溺爱子女,要求子女们艰苦朴素,守住寒士家风门风,鼓励子女们在逆境中磨练品德。比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从美国学成归国后,父亲梁启超建议他们不要前往生活舒适的清华园,而是去条件艰苦的东北大学任教。梁思成夫妇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埋头于中国历史建设的教学、研究与田野考察,后来成为中国建筑学研究的翘楚。

“智育”,时下有“智商”一词与之对应。梁启超认为,人的智商虽然大半部分是天生遗传,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也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因此,他很注重子女们的学业,常常提醒子女们“汝辈学业切宜勿荒”、“欲汝成学之心尤切”。他虽然鼓励子女顽强学习,但是并不在意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这是他最为看重的。

而“情育”,就是今天指的情感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子女的亲情、爱心以及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人是情感动物,情感时刻左右着人的语言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梁启超重视亲情的陶冶,他常在家书中提醒儿女要孝敬、尊敬长辈,同时在“事亲以孝”上为儿女做出榜样。他重视培养子女的爱心、同情心。他曾告诫思顺:“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梁启超和子女的相处模式,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即便在今天看也是超前的。从1923年起到1929年去世,他始终坚持给在海外的5个子女写信,帮助他们确定学习方向,指导他们做学问,同时又充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梁思庄在加拿大上大学后,面临着专业的选择,梁启超曾在信中建议:“你们弟兄姊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因为它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当得知梁思庄对生物并无兴趣后,梁启超马上写信:“庄庄: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最终,梁思庄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父亲的意见学了图书馆学,考入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成为一名图书馆专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们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关注。梁思庄一次考试得了第十六名,大大伤了自尊心。梁启超得知后写信给她:“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简单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在写给梁思庄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说:“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我对于你们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梁启超曾自述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人生观“拿趣味做跟柢”。他曾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在他的影响下,梁家人大多性格开朗,风趣幽默。梁启超给每个孩子都起了小名,梁思顺是“大宝贝”,梁思庄是“小宝贝”,梁思懿被叫做“司马懿”,小儿子梁思礼是“老baby”,被梁启超译成“老白鼻”。梁启超生前曾许了个愿,60岁后不再从事社会活动,要专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岁便撒手人寰。梁启超去世时,最小的儿子“老白鼻”才5岁,对于父亲,儿女们却有很多珍贵的回忆。

梁门无庸人:其他子女也十分优秀

除了梁启超儿子的这“一门三院士”,梁启超的其他子女也非常优秀。

梁启超的三儿子梁思忠曾是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上校。生于日本,毕业于美国弗吉纪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因患腹膜炎贻误治疗而早逝。

长女梁思顺,编有《艺蘅馆词选》,精通日语,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是父亲的助手、秘书兼日语翻译;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先行者,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长女梁思顺

的确,梁家第二代人的成就太耀眼了!梁启超以其爱心与智慧成功缔造了“一家三院士,满门皆才俊”的家教传奇,为世人贡献了难以复制、堪称奇迹的成功案例。

梁启超家教硕果累累,子女全部成才

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

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梁启超关注着儿女成长的每一阶段,从早期幼教,到学校教育,到他们出国留学,再到学成回国、谈婚论嫁、就业择业,子女人生的整个过程都不会游离梁启超的视线。在全程关注的同时他又注意对子女的智商、情商、意商、财商进行全面培养,在其引领下,子女们个个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他在儿女们面前亦庄亦谐,亦师亦友,亦尊亦亲,扮演了亲情上的好父亲、心灵上的好朋友、学识上的好老师、人格上的好榜样等多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