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豫赣美术馆 小而美之红砖美术馆

2017-09-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九月是文艺活动的高峰期,每个周末几乎都有二三十场各种类型的沙龙.讲座.展览.话剧在进行中,隐没在大北京文化圈边缘的小美术馆是怎样吸引人们前往的?红砖美术馆,位于北京市东北部何各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相较于798.中央美术学院.百子湾的今日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来说,交通不方便,离各大院校都比较远.由企业家.收藏家闫士杰和曹梅夫妇创办,2012年12月初步建成并试运营,将于201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有许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吸引大家前来的是在美术馆举办的"红砖讲堂":"

九月是文艺活动的高峰期,每个周末几乎都有二三十场各种类型的沙龙、讲座、展览、话剧在进行中,隐没在大北京文化圈边缘的小美术馆是怎样吸引人们前往的?

红砖美术馆,位于北京市东北部何各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相较于798、中央美术学院、百子湾的今日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来说,交通不方便,离各大院校都比较远。由企业家、收藏家闫士杰和曹梅夫妇创办,2012年12月初步建成并试运营,将于201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有许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吸引大家前来的是在美术馆举办的“红砖讲堂”:“师法自然——中国造园议题”系列讲座,由红砖美术馆设计者、北京大学董豫赣,同济大学童明和东南大学葛明三位教授主讲。

三场讲座,几次加座都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很多人站着或者席地而坐听完了讲座。这么多人在文艺活动繁荣的周末来到偏僻的何各庄,其实是因为在国内能够将户外的自然环境与公共空间的建筑结合起来的好作品太少。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之后,国内能拿出来评说的公共建筑没有几个,红砖算是其中之一,尤其它还建在远离江南的北京。

这是一个好话题,在看起来“穷山恶水”、一年大半时间不适合在户外活动的北方,怎样将园林与美术馆结合在一起而并不突兀?

为期两天的三场讲座里,童明教授首先以“再现自然”为题发言,追溯中国造园对自然的文化内涵:“园林不是一个纯粹的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的田野,它完全是由人造起来的,不是将原物再端出来,而是经过复杂的循环计算之后再反馈出来”。

葛明教授以“园林六则”为题,讲解自己建造园林的方法,并着重讲解了“型”和“万物”中的“中介物”。董豫赣老师最后发言,他以“人造山林”为题,从自己造园实践出发,以“膝园”和红砖美术馆园林为例,分享了自己造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并批驳了关于中国园林的一些流行看法,比如对中国园林公共性和私人性的机械划分。

一间小美术馆,在吸引人流量时往往要做多重考虑,没有国家级的展览,没有充足的宣传经费,位置偏远,都是弊端。但是它有一点,是大馆没有的,建筑本身的小而美就足够口口相传了,在三位建筑师带领年轻观众边游园边讲解的精品分享会之后,相信会有一批建筑与艺术的爱好者会再次来到这里。

它应该不需要像国博、798一样旅游大巴开到门口,不需要成为一个游客聚集地,因为本身这样的美术馆因为空间不大,并不适合成为一个景点——比如怀柔篱苑图书馆一样,每到天气好的周末,篱苑图书馆就被超越它容纳数量的游客充满,建筑本身的美感、透过木头进入建筑的自然光线都被吵闹声和脚臭味干扰,令其失去了最初吸引人们前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