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张一鸣 沈尹默一生未入任何党派 因毛主席一句"党外好"

2017-10-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沈尹默,原名沈君默.有位朋友曾针对"沈君默"的名字开玩笑似地说:"你既然默缄.沉默,又为什么要在尹下再开口呢?"于是,沈尹默遂将"君"下之"口"去掉,改成"尹",并以"沈尹默"行天下.沈尹默,生于1883年6月11日,卒于1971年6月1日.祖籍浙江吴兴县竹墩村.故生前常用书画印中有"竹溪沈氏"和"吴兴"等.署名时,常书"吴兴沈尹默&qu

沈尹默,原名沈君默。有位朋友曾针对“沈君默”的名字开玩笑似地说:“你既然默缄、沉默,又为什么要在尹下再开口呢?”于是,沈尹默遂将“君”下之“口”去掉,改成“尹”,并以“沈尹默”行天下。

沈尹默,生于1883年6月11日,卒于1971年6月1日。祖籍浙江吴兴县竹墩村。故生前常用书画印中有“竹溪沈氏”和“吴兴”等。署名时,常书“吴兴沈尹默”。沈尹默出生于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为其父亲做官时的住所。

沈尹默四岁启蒙求学;十一岁临帖习字;十三岁因背不出书急得发病,病中得闲,精读《红楼梦》和《老子》,有人戏称沈尹默谓“红老之学”。并喜读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唐人诗,尤酷爱白居易的诗。沈尹默晚年尝云:“曹雪芹,是我学诗写诗的老师。

”有人不解。沈尹默解释道:“我读《红楼梦》时,见书中之诗,常用手遮住诗句中的某一个字,猜想我如是曹雪芹该用什么字。如此一来,倒增加了不少见识,学诗、写诗有了很大的收获。”

沈尹默二十二岁,与其三弟沈兼士,一起留学日本。后因经费无着落,沈尹默一年不到即回国。其弟兼士继续在日深造。外传,沈尹默是章太炎的弟子,大约就是在这段时间。沈尹默昔日曾说:“年轻在日本时,曾听过章太炎先生的课。”关于沈尹默是否是章太炎的学生,张宗祥先生的回答是:“尹默三弟兼士,是太炎先生的嫡传弟子。尹默,倒不是。”

有一次在沈尹默处,不知是谁开玩笑说:“沈老先生,你说的话,怎么老是时带北方音调,时有南方音腔?”沈尹默答道:“是啊!毛主席解放后接见我时,也是这么说的,说听我的口音,不像浙江话,又不像上海话。也不像北京话。我说,我早年生活在陕南,毛主席说我,你现在讲的话是‘南腔北调’。”毛主席还对沈尹默说:“你的字,写得好……你的工作,做得好,很有成绩,人民感谢您。”

沈尹默曾问毛主席:“现在,各民主党派都来要我参加他们的党,我不知如何是好。您知道我也是个喜欢发表意见的人。为此,您看怎么好呢?”毛主席笑着答道:“党外好!党外好!”毛泽东主席的这句“党外好”,从此沈尹默一直铭记在心。直至l971年,先生89岁带着满怀抑郁的心情在上海撒手尘寰时,都始终未加入任何一个民主党派,始终是一位无党派的民主人士。

陈独秀一语惊人

沈尹默曾说:“我小时候受塾师启蒙,临写黄自元书的《九成宫醴泉铭》。后虽然被我父亲更正为弃黄自元,而改为直接学欧阳询,但功底总显不佳。”

言及书艺,沈尹默曾感慨地回忆起一件往事:“二十四五岁时,我在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和浙江省高等学堂教书。一天,我闲坐在家中看书,一位穿着布衣长衫,素不相识的人,匆匆地来找我。我来不及上前打招呼,他就自我介绍起来,‘我是陈仲甫(陈独秀之字),刘三(即刘季平)的同事。

在杭州陆军学校教文史。昨日,在刘三处见到你写的一把扇子,诗写得很好,但字却媚俗在骨。’我深感震惊,一时羞愧不已。因为,那时我还从没有听到过如此直率、如此毫不留情的批评。

陈独秀的批评,使我茅塞顿开。我自幼受黄自元的影响太深,取法不高,浪费了不少辰光。从此以后,我先从书法理论上入手,精读包世臣《艺舟双楫》,依其说,对执笔、运笔之法细加琢磨。

同时,每日临池不辍,对汉碑、魏碑,以及唐碑中的穗品,描摹尽致,着着实实地下了一番功夫。当时,钱玄同看到我如此日以继夜,力学不倦,很担心我的身体健康,曾劝我不要如此蛮干。古人云:‘勤能补拙’。我天分不高,只得多下点‘死’功夫。

不论是三九严寒,还是酷暑盛夏,我都坚持一天一百张尺八纸(如现在的毛边纸)。先蘸淡墨临写,一纸一字;干后,再书一纸四字;再干后,用浓墨临写一寸见方的字;最后,将纸翻转,不拘大小,随笔挥写。

一张纸,往往要翻过来覆过去地反复使用三四次。如是者,二三年间从未间断过。如果说,今天我在书法上有些成就的话,首先应该感谢当初陈仲甫君的一番直言,使我猛醒,使我的字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机会,并终生受益。

所以,我至今的一贯主张是,一开始学书法,起点就要高,要‘取法乎上’。起点高,犹如登山,一开始就从半山腰登;起点低,恰如从山下的山脚开始登。起点高,就可以少走弯路。一开始的差距,就可以拉大。所谓取法乎上,适得其中;取法乎中,适得其下。所谓取法乎上,就是一开始,先直接学一家唐碑。学好了,再进而直接去学二王。”

沈尹默自云:“曾遍临唐碑,对褚遂良用功尤勤。”他认为:“褚遂良,树立了唐楷新的规范。”

周恩来总理的关心

1960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聘请沈尹默先生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62年,沈尹默先生80大寿,精选了120件作品,由上海市文化局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沈尹默先生书法展览》。中国新闻社为此向海内外作了报道。展出的作品,从先生22岁到80岁各个时期的正、行、草、隶、篆各种书体书写的诗词、对联、横批、立轴、条幅、扇面、册页等,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参观者络绎不绝,盛极一时。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周恩来总理恰巧在这时因事抵沪。在百忙之中,他仔细地参观、欣赏了先生的个人书法展览,连声地称赞先生的书法,说先生的字写得好,自己非常喜爱,并希望得到沈老先生的一幅墨宝。沈尹默先生返家,先后写了两张毛泽东主席的词《沁园春·雪》。

一张写得较工整,一张写得较放纵。放纵的那张,沈尹默自己认为较满意,然不知周恩来总理喜欢哪张。所以,一并送去请周总理挑选指正。周总理笑着说:“两张都好么。我全要。”事后,沈尹默曾谦虚地笑着对别人说:“两张,相比之下总有一张差一点的。周总理全要,这是鼓励我,不忍扫我的兴罢了。”

后来,据有关方面了解告之,沈尹默的这两幅书法,一幅放纵些的,挂于周总理的国务院办公室内;一幅工整些的,挂于周总理的卧室之中。

有一次,周总理在上海接见沈尹默。沈尹默因白内障,加上高度近视,不能独自行走。一进门,见有人前来扶,又看不清楚扶者是谁。沈尹默误以为是接待的工作人员,便将穿在身上的大衣脱下来,随手交给此人,让他挂上衣架。交谈之中,沈尹默恍然发觉,扶他、给他拿大衣、挂大衣的,竟然是周总理,不免非常内疚,十分过意不去。然而敬爱的周总理却若无其事,泰然处之。

1969年年底,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总理莅临会议,在会上问上海的同志:“沈尹默还在吗?还能写字吗?”尽管当时的上海严加封锁这一消息,但当有人悄悄地转告躺在病床上的沈尹默时,先生忽然兴奋起来,精神为之一振。

沈尹默(1883年-1971年),中国书法家,早期尝试派诗人。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出生于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五四运动”期间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之一,新诗作品多发表于《新青年》。

沈尹默书法工楷书、行书、草书,尤其擅长行书。晚年融会了苏轼、米芾等人的风格。著作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书法管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