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华军衔 唯一没授衔的解放军兵团司令程子华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来读党史,有一个问题一直想请教:为什么程子华建国后一直不得意?程子华资格极老,曾经做过红25军老大----政委(搭档徐海东,这是政委比军长大,因为政委有临机最

近来读党史,有一个问题一直想请教:为什么程子华建国后一直不得意?程子华资格极老,曾经做过红25军老大----政委(搭档徐海东,这是政委比军长大,因为政委有临机最后决定之权,可参见《黄克诚自述》)、东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搭档黄克诚,这时的司令好像又比政委大)。但建国后,程很早就离开军队,后来也一直混得不得意。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毛宁可让一个40年以后就在养病的徐海东做大将也不给程子华这个面子(李先念想做大将没做成,但他后来的仕途是多么顺畅啊)?如果说徐海东有大功,程就没有了?人家好歹还为革命多做了这么多年的贡献呢。难道是当年陕北肃反程子华手上血太多?这也很难说。

因为当时的朱理治、聂洪钧等人才该负主要责任(也很难说徐海东就没有责任了)。所以,当年肃反应该不是关键。我的一个想法,是不是当年四野入关时,程子华违反了毛所谓“秘密入关”的指示(好像在密云与傅作义部发生过交火)。

秘密入关本是一种文学的一种说法,也是一个笑话。傅作义是何等人物,怎能对这些情况情况没有判断?这不是中共方面想要“秘密”就能做到的。但问题上,出事后但毛批评程,程子华还和毛辩论了起来(可参看《程子华回忆录》)。

我认为,这就冲撞了“天才军事家”的逆鳞。 有一个事情可为佐证。庐山会议黄克诚曾经和毛谈论起打四平的问题。论及是非,毛只说了一句:“这是我决定的”。

(参见《黄克诚自述》。)所以,事情的结果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对天才军事家决定之事的服从态度。程子华如果写个检讨(当然后来还要不断地写)、认个错,也许就没事了。但他居然还要争个是非,这就可笑了。所以,他在建国后不久就遭废弃便很自然了——只能做个供销合作总社社长之类。我怀疑,开始让他当山西巡抚,就是让他脱军装的过渡。

程子华本人对这一点也略有认识。所以在其回忆录中拼命解释在密云发生战斗(这个具体的事情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大意如此)的必要性——不过这也正掩盖他自己被废弃的事情真相。所谓此地无银三百两吧。 也许他本人最终也不是很弄清楚了事情的关键吧——或者他不能将这一点明晰地说出。以上思考,不知有没有一点道理,这种揣测,是书还没读到,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希望各位教我。

程子华将军的履历,毫无疑问是最出色的一份。1926年入党,进过黄埔军校,参加广州起义,大革命失败后搞兵运工作,拉动国民党军起义。1到5次反“围剿”时期的师长,单人前往鄂豫皖根据地,任红二十五军军长,一路征战到达陕北,等于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中央红军到达以后,任红十五军团政委。八年抗战,领导冀中平原作战,后任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创建冀察热辽解放区,之后率部参加辽沈战役,成为四野四大兵团司令之一,大军席卷南下。

这份资历,按照1955年的标准,是大将的资格。红二十五军副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评为大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评为元帅,四野另外三位兵团司令,萧劲光是大将,刘亚楼是空军上将,邓华是上将(刘、邓二位显然没有红军时期的高级职位)。

为什么开国将军的方阵中没有他的身影?为什么刚一建国他就离开军队?为什么长期以来他所负责的岗位都不能说被重用?

新出版的《程子华回忆录》,依然是党性原则高于一切的写法,未能解释这些问题。互联网上也有种种议论但都无足轻重。在阅读了不少战史资料后,我将目光的焦点锁定在平津战役中不起眼的密云战斗。

长期以来,密云战斗被誉为东野入关第一仗,称其为东野打开西进的道路。经过研究,我以为,密云战斗是军委希望避免的,是入关部队坚持要打的,是损失很大的,是险些得不偿失的一场战斗。指挥这次战斗的是程子华和黄志勇。

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中,打与不打,有很多名堂。程部进入平北地区,主要目的是支援兵力严重不足的华北二杨,在平张一线下决心打掉傅系主力35军和104军,彻底隔断傅作义退回绥远的路线。程部攻打密云,是在傅部35军被调离北平,华北部队正在努力集结的时候。

密云一克,傅作义立即觉得北平受到的压力增大,乃下令35军回撤北平。变生种种不测之时,华北部队在毛泽东严厉的命令下,付出巨大代价方将35军包围。因此,可以想见,密云战斗险些坏了毛泽东一盘大棋!这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纠缠的问题。

观察各个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用人风格,能否解决好局部与整体的矛盾,是他一贯非常重视的。程子华、黄志勇打的这一仗,肯定得到的是负的成绩。加上与林彪的关系一般,程子华的军旅生涯,估计是在密云城下定了终身。

闲聊程子华

在我军高级将领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南方籍贯的将领革命经历大多比较单纯、比较相似,北方籍贯的则相对比较复杂、比较特别。前者比如“三杨”,一直在一支部队里,隶属一个山头;后者比如张宗逊、程子华,工作变动频繁,在很多山头呆过。而且前者参加革命相对被动一些,后者则更加主动。前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后者则稍高一些。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括性比较,具体到每个人并不一定准确。

程子华,山西运城人氏,武圣关羽的老乡。早年因生活贫困,险些失学,幸亏反动军阀阎锡山重视教育,开办贫民高小、国民师范等面向穷人的学校,只要考上,就能免费上学,学校还提供吃穿住用一应补助,程子华得以考入国民师范接受完备教育,他的同门师兄师弟还有徐向前薄一波王世英等人。老阎头做梦也没想到,他辛辛苦苦投巨资开办的学校竟为自己的敌人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郁闷啊,呵呵!

程子华从国民师范毕业后,南下考进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该校后改为中央军政学校,再改为张发奎的四军教导团。程子华在该团参加了广州暴动,失败后,跟随叶镛徐向前的红四师到海陆丰打游击,但红四师只会硬打硬拼,最后结局只能是失败。

红四师失败后,程子华辗转进入岳维峻部队当排长,在该部领导了著名的“大冶兵暴”,这次兵暴很厉害的,暴动部队加入李灿何长工的红五军五纵队后,使该部兵力大大扩充。五纵队后扩编为红八军,与红五军共同组建为红三军团,其中,程子华的部队占红八军的三分之一。程子华因领导兵暴有功,1934年在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程子华自己说是二等红星奖章)。

不过,程子华运气不大好,到五纵队后不久就负了伤,到上海治疗,伤愈后调到中央苏区工作,脱离了自己的基本部队,没有了自己的山头,这也是他第一次失去成为山头代表人物的机会。这次负伤真不是时候,兵暴部队本来是很服气程子华的,他呆在红八军很可能会有更大发展,因为红八军虽然是三军团的偏师,但却出了不少人才,后来三军团的两个代表性人物黄克诚、彭雪枫都是红八军出来的,而且黄彭在红八军的资历地位都不如程子华。

至于程子华伤愈后调往其他部队,这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共建军后吸取旧军队的教训,一贯很注重削平山头,避免军阀现象的出现,这种行动从红军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才结束。

实际上到建国前,那些各山头有代表性的高级将领就已经几乎没有一个继续指挥原来的子弟兵了(一军团的除外)。

程子华到中央苏区后,先在地方部队35军干过一段,后调到五军团改造旧军队。长征前夕,被周恩来派往鄂豫皖,指导红25军突围,开辟新根据地。有人认为,周恩来此举是想以25军的突围吸引敌人部队离开,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我不认可这种观点。因为以25军的规模和位置,即使转移也吸引不了多少敌人,对减轻中央苏区压力起不了多大作用。

程子华到鄂豫皖时,红25军领导层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起初,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鄂豫皖苏区形势一度好转,部队打了几个胜仗,地盘也扩大了,部队也扩充了。但沈泽民一高兴,又开始蛮干,先是盲目攻坚,继而消极防御,苏区又遭受重大损失,部队从一万人缩减到一千人。

这时,中央军委曾给过他们建议,让他们转移开辟新区,但省委和军领导都是本地人,对外界情况缺乏了解,不敢轻易离开本乡本土,而且也不知道去哪儿好。程子华到达时,沈泽民已死,部队又打了几个小胜仗,兵员又扩大到三千人,因此是就地坚持还是向外转移,省委领导犹豫不决。

正在此时程子华来了,带来的不再是军委的建议而是中央决定:必须转移,因为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坚持下去很可能全军覆没。

程子华还根据自己的了解,认为伏牛山区有建立新根据地的可能。这一下,省委常委们不再犹豫了,坚决执行中央决定,而且任命本来只是受派来担任参谋长的程子华担任25军军长,表明了他们对中央的超级信任乃至崇敬。

不过,程子华在25军毕竟是个外来户,尽管身为一军之长,但长征期间并未发挥多大作用。第一个原因,25军的核心始终是吴焕先,其次是徐海东。吴焕先尽管很年轻,牺牲时也不过28岁,但他实在太强了,军政双优,和二军团的周逸群有一比。

他资格甚老,黄麻起义时就是起义领导人之一,后来当过前25军政委,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后25军军长,现在是后25军政委,徐宝珊逝世后又兼省委书记,是25军的军魂。徐海东则是著名战将,打仗不怕死,凶猛剽悍,在25军的威望仅次于吴焕先。

第二,25军山头倾向比较严重,有排外情绪,黄克诚回忆抗战初期他到344旅当政委时,曾长期受冷落。程子华估计也不会例外。第三,程子华运气继续不好,到25军刚一个月、干部还都认不全的时候,就在著名的庾家河战斗中负重伤,昏迷了两三个月。

新来乍到加上因伤不能参与指挥,也许还有个人谦虚以及部队的山头主义倾向等诸多因素,使得他位高但权不重。当时钱信忠是25军的军医,保卫部门想枪毙他,他求助于程子华,程子华征得了戴季英的同意后,才保住钱信忠一条命。

在《程子华回忆录》里有一张1937年15军团和74师陕南会合时拍的照片,徐海东、郑位三毫不客气的坐在前面,程子华这个名义上的一把手却只能坐在后面,即使是出于程的谦虚,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5军团改编为115师344旅,但军团政委程子华却不见踪影,344旅政委变成了黄克诚(344旅改编时好像没有副旅长)。据说程因病要到延安休养,也不知道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病以至不能呆在部队,但事实是他并没有去养病,而是先被彭德怀派到晋军杨爱源处当顾问,继而到战动总会当党团书记,改行搞统战了。

不知此事是谁干的?鉴于受惠者是黄克诚,严重怀疑是彭总的主意。程子华这次莫名其妙的调动工作对他颇有影响,如果程子华不走,一年后徐海东离开344旅,旅长当然是程子华接任,他毕竟本来就是军事干部,又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如果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后来彭毛强令杨得志接任旅长,田守尧闹情绪,朱老总发火,影响部队团结的事情了。

当然黄克诚干的也不错,后来也和部队磨合得很好,但那是后话了。这是程子华第二次失去成为山头代表人物的机会。

程子华离开战动总会后,调往冀中军区任军区政委兼八路军三纵政委,是冀中的最高领导,但冀中的代表人物是吕正操,这一点不管是中央还是战士、百姓,都是认可的。程子华不争权夺利,甘居幕后,协助吕正操干了大量工作。

先是把旧军队训练成党军(这方面他是有经验的),然后抓经济、抓民兵,对冀中的发展厥功甚伟,吕正操对此心知肚明,两人由此结为知己。程子华六十年代再婚时,除介绍人外,只请了吕正操万里等寥寥数人参加自己的婚礼。程子华逝世后,吕正操专门撰文《子夜送君行》痛悼战友,可见两人友谊之深。

1943年,聂荣臻到延安参加七大,后来肖克也走了,程子华代理晋察冀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这是他战争年代地位最高的时候。但这段时间晋察冀发展出现了一些失误,大概是程子华对精兵简政政策理解有偏差,部队精简过多,主力受到一定削弱,对后来的大反攻和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造成一些影响,当时的冀晋军区政委王平对此很有意见,在回忆录中大发牢骚。

不过,程子华在经济方面干的很好,他亲自兼任边区工商局长,为打破日军经济封锁、发展边区经济采取了很多措施,成效很大。看来他对经济是很有一套的,不知这是否跟山西人天性有关?

抗战胜利后,程子华调往冀察热辽任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这个地区很奇怪,分局归东北局领导,军区归晋察冀领导。这算是程子华第一次真正独立担任一个战略区的最高领导吧(晋察冀后期他只是临时给聂荣臻看家而已),因为中央分局都具有相当独立性,和省委区委不一样。

不过这段时间很短,因为这个地区处于通道位置,不可能长期独立(比如像山东分局那样),很快就党政军统统划归东北管辖了,程子华重回部队,担任东野的兵团司令。程子华打的最著名一仗是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这一仗是能否攻克锦州的关键,而攻锦之战又是辽沈战役能否胜利的关键。

塔山的地形有点类似三国时的街亭,当年马谡守山不守路,结果失掉了街亭,我军吸取了马谡的教训,以守塔山村为主,白台山等为辅,顽强抗击国军的疯狂进攻,蒋介石连什么“赵子龙师”都弄上来了,也没有越过塔山一步,最后惨败而归,也许弄个“司马懿师”还有希望?呵呵。

除了这仗以外,在解放冀东的隆化战役里。程子华还发现和树立了一位流芳百世的人民英雄董存瑞。

建国前夕,程子华离开野战部队,调任山西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兼政委,但是仅干了一年又调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就因为此,他成了我军16个兵团司令里唯一一个没有授军衔的一位。如果他参与授衔,大概能在十大将中排在六七位左右,徐海东可能就没戏了。

程子华的这次工作变动非常奇怪。当省委书记还算正常,建国初期类似他这种封疆大吏的还有几个,比如叶剑英李先念张鼎丞张云逸等,但他们后来都回中央了,只有程子华只干一年,反而调走搞供销去了,让一个兵团司令搞供销实在不伦不类,那么多地方干部就没有合适的?如果需要军队干部去搞供销,完全可以找一个后勤干部,比如周纯全李聚奎什么的,为什么让一个兵团司令去呢?如果是因为程子华懂经济的缘故,不可能以后一直不予提拔,在部级岗位上徘徊多年,他毕竟是分局书记一级的干部嘛。

如果是为了给其他人腾位,更说不过去,因为继任山西省委书记的是资历很浅的赖若愚。过去程子华曾多次换岗,但每次失去之后总有补偿,总体上还是平稳上升的,这次则有失无得,而且一下子就是30年。

这件事按我的分析应该是有人整他,但会是谁呢?大概只有林高两人,其他人没这个能力和这个必要。但没听说林和他有什么重大过节。当年红军东征后林在大相寺会议上因不支援15军团被毛泽东批了几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不至于因此而迁怒于他。

后来在四野时程是否有山头倾向让林不满意呢?也没有什么证据。而且说起来在中央苏区时程还支援过林彪,三次反围剿后,一军团损失很大,任独三师师长的程子华把自己的两个团补充给了一军团,自己只剩下一个团。

林当时的地位也还不至于能决定程的命运。那么是不是高岗呢?程子华在回忆录中曾提到,1947年冬季,高岗来热河视察土改工作,认为当地的土改路线右倾,要冀察热辽按照他在东北的经验办理,程子华不同意他的看法,他很不高兴,直到解放后还找程子华在这件事上的麻烦,加上两人陕北肃反时可能会有一些宿怨,所以,这件事很可能是高岗在捣鬼。

程子华尽管为中国革命立过几次大功,但始终属于嫡系中的杂牌,杂牌中的嫡系,下无山头,上无靠山,尽管高岗后来倒了台,但无人提携,只能继续默默无闻了。

程子华离开供销社后,又当过国务院财贸办副主任、商业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西南局书记兼三线建委副主任、民政部长等职。建国前后加起来,变换的工作岗位要数以十计了,但一直是平调,这在党的高级干部中恐怕是并不多见的。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批资格很老但因各种原因级别偏低的老同志苦熬多年后,终于以政协副主席或中顾委常委的名义当上了副国级,包括欧阳钦王首道何长工肖克傅钟等,程子华也搭上了这趟末班车,总算有个说得过去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