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钟文85式太极拳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 第四式 单鞭
谱诀:跨马扬鞭称单鞭,抹勾拂拴逼胸前; 旋腕一鞭劲齐整,实脚转扣是真理。 动作过程 1.
重心仍在右腿,身体左转约135。(向东南)。右腿以脚跟为轴,足尖微翘,随势以实脚碾转,足尖 内扣约l 35。踏实。同时,两肘稍屈沉,两手随转体渐渐俯掌向左抹转半个平面椭圆至东南,两掌与肩等 高。眼随转体向前平视,眼到手到,眼神顾及右掌(图1 8)。
2.身体右转约70。(向西南),随转体两掌平倒抹,经胸前向右斜前方抹转半个平面椭圆至西南偏 南,高与肩平。眼随转体平视,眼神顾及右掌(图1 9)。
3.重心全部落在右腿,左腿提起,左足弧形稍靠里收,足尖自然下垂。同时,随身体稍右转,右臂渐向右斜方(西南)伸展,五指尖下垂撮拢成吊手(勾手);左臂稍前伸,左掌心朝里,手指近右手腕部,随身体微左转,左臂外旋,左掌经右胸渐移至与口齐。眼随转体向前平视,眼神顾及左手展出(图20)。
4.身体继续左转。左脚随势向左(东)迈出,足跟先着地,随重心左移而至全脚踏实,右腿蹬,左腿弓,成左弓步。同时,右吊手仍松肩右伸;左掌拂面后内旋,掌心朝前略斜向前挥出。眼随左掌平视左前方(图2 1、22)。
技术要领 1.当两肘稍屈沉,随腰胯向左转体抹手时,右足尖微翘,以足跟为轴碾转,右足尖内扣要充分,重 心不能有转换,仍须在右脚,俗称实腿碾转。
因为实腿(脚)碾转,负担重,多练会增强腿部的力量,从 而增强体质和增加内劲。 2.两臂圆抹,要主宰于腰,以腰带动。不仅四肢要随腰转动,而且自头至踵与眼神,都须随腰转动。
两手抹圈要放平,虚实转换要松柔圆活,做到两膊相系、手眼相随,该松则松、该紧就紧,刚柔互运、虚实相变,与转动之势相符。 3.要上领顶劲,中守重心,下把闾舵,头容端正,线路(脊椎)松竖。
要做到前手三尖(即指尖、鼻尖、足尖)相照和身体的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来去往复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晃荡起伏;开则俱开而开中有合,合则俱合而合中有开。
单鞭成形,两手遥相感应,上下榫合,前后称衡,犹如跨马扬鞭,足具张力,但忌机械硬对,神自然得中即可。 4.抹圈后,要求左腿提起后随即向前迈出,不要收回靠近右踝关节后再迈出。
用 法 如对手从我身后击来,我即将右足翘起,向左转动坐实,两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随腰抹转化去敌之攻势使其落空,随即左手挥出,向其胸部逼去,右勾手,下弓步,以衡其势。
上下相随,手到、眼到、脚到。 注释说明 单鞭,一手勾手,另一手拂面后向前挥出,下盘弓步,犹如跨马扬鞭,故名。
这是传统拳术的通用名式,在技法上属拴法,或称拴手,因其手法近似拴门或拴马桩而得名。拴与推、扑等手法有所不同,不可混淆,也不可以推代拴。所以不能诠释为将掌心翻转朝前推出,否则单鞭的动作就容易出错。
有人误以为单鞭系据后吊手的形象如"催马加鞭"而拟名,其实不然。传统拳术往往将双手左右分拴称为双鞭,以一手分拴作为单鞭。
这足以说明单鞭是以前一手的拴法形象为主来拟名。单鞭式之平面抹圈,因两手随腰摆动所画圈之轨迹状如八卦中之双鱼,故名"八卦鱼",此乃单鞭之前奏,主要起拔根动基、引进落空、化解敌之攻势的作用。 单鞭之钩手,一作勾手,又名吊手。
钩手之钩形为"鹰嘴钩",即五指自然撮拢,屈腕钩尖内扣,手背自然绷紧,钩手顺序为拇、食、中三指撮拢,无名指及小指紧密附着即可。太极拳仅单鞭一势是钩,旧称"捏指",是归为指法的,其技击意义为,防守时以钩尖钩开人手,进攻时以钩背击人,也可用钩尖啄人要害。
此式是太极拳最为开展的功架,多多练习为佳。 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传人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张虚腿(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脚磨转法练久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造成膝关节痛,并说虚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转负担重,多练后可增强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
两说争持,因杨澄甫1 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
笔者就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 1 963年3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一出,即引起"十八图风波"。
因为傅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是实腿(脚)转的,而且经常强调实腿(脚)转的好处,而书中1 8图单鞭按后抹转,却画成了虚腿(脚)转,傅老师发现问题后,寝食不安,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澄甫的声誉,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留馨,慎重地提出要求更正。
然此书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纠正,成了傅老师的一块心病。
后顾老师在《太极拳术》等著作中,纠正了虚腿(脚)转的错误(见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 1 5页图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