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明生马云 关明生:马云背后的“文化军师”
提起阿里巴巴,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这两个字:马云。同时脑海中浮现出其著名的"外星人"形象。马云的自我营销做得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习惯性地将其视为阿里巴巴的神,甚至与企业本身等同起来。然而,《马云十年》的作者张刚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今年35岁的张刚是一名职业传媒人,自1997年从山东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即"转行"进入传媒圈。在与巨额财富失之交臂的时候,张刚还是"有点儿"在乎的。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一时间,造"富"无数。张刚本来是有机会分享这一盛宴的:阿里巴巴公关部总监王帅是其在《济南时报》的同事,据说还向张刚伸出过橄榄枝,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层关系虽然没有迅速转化成看得见的金钱,却使张刚拥有了一张通往阿里巴巴的通行证,比同行拥有更多机会接近这家在外界看来有些疯狂的公司,以及其特立独行的创始人。
张刚多次强调:《马云十年》"不是一本神话,而是一部正史"。既是正史,就免不了初创时期的茫然与彷徨,免不了看似精诚团结的领导人之间的磕磕绊绊。回顾阿里巴巴出道10年来的媒体宣传,留给公众的印象大致可概括为:马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6分钟说服孙正义,资本源源而至;阿里巴巴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然而,在张刚的笔下,阿里巴巴日后广为流传的"十八罗汉",在当年几乎是一群"乌合之众"。在1999年2月20日的第一次员工大会上,他们的眼神"都是茫然的、空洞的"。张刚在书中这样写道:"毋庸置疑,在阿里巴巴早期的创业团队中,出类拔萃、能够打动国际资本的,除了马云以外,可能找不出第二个。"
"你们只能做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我得另请高明。"马云对自己的妻子、朋友、同事、学生说——这些人当时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这群"乌合之众"是如何赢得了孙正义等国际资本的垂青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马云在阿里巴巴的第一个"军师"——蔡崇信的加盟。
相关报道:蔡崇信:马云背后的首席"资本军师" 》》
即使如此,在最初成立的两年内,阿里巴巴还是跟许多民企一样,缺乏一套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每当"十八罗汉"之间的合作出现问题时,即使是很正常的误解与矛盾,解决方式也不过是马云把大家召集起来,"整整一晚,都是宣泄、哭泣、辩解,直至和解。"
一起创业这么多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误解与矛盾?这种误解与矛盾为何没能让位于当时对阿里巴巴来说更为迫切的升级和发展问题?没人细想——直到关明生的到来。这位曾在通用电气工作15年的香港人是阿里巴巴早期的"铁血宰相",他不仅帮助马云度过了互联网的"冰河季",还将马云想做但没有做到的团队文化、价值观发挥到机制,打造出一种独特的"阿里文化"。
2001年初,关明生在加盟阿里巴巴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就将马云"问倒"了:"我们讲了那么久的目标、使命、价值观,有没有写下来?"
一向口若悬河的马云一下子沉默了。一连5分钟的沉默。此后,阿里巴巴才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目标、使命、价值观"。
张刚在书中写道:"在过去的23个月里,维系阿里巴巴的仅仅是马云拍脑袋想出来的三个远景,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的年轻人被迅速聚拢起来,投入到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去。实际上,许多年轻人是‘盲目的追随者’,但这种盲从性,被充满激情的表象掩盖了。"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
一起创业时,大家出于一种创业激情,为了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目标,可以忽略一切,但如果没有一种真实的目标、使命、与价值观作为"润滑剂",这种激情、这种目标感将很快消逝。
所以,关明生说:"不行,我们必须在我们的价值观上找出一些东西来支持。很自然地,‘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理念、被形象地称为"独孤九剑"的9条价值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口号逐一确立,"阿里文化"系统起来。
《马云十年》既然要书写一部关于阿里巴巴的正史,那么,蔡崇信和关明生两人就值得多着笔墨,正是这两个人,奠定了阿里巴巴发展的基石,虽然其"出镜率"远远不如孙彤宇、卫哲等"媒体宠儿",但每位商界人士都明白:如果没有组织文化的支撑,具体的管理、销售将很难生根发芽,更不要说"做102年的企业"了。
所以,马云是一个幸运的人,正是有了蔡崇信和关明生这样的人甘愿在幕后辅佐,执行力并不强的他才能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可能"。(编辑:云马)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注:
关明生:1969年毕业于英国剑桥郡工业学院,后获得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和伦敦商学院的工程学和科学硕士学位。
关明生在国际企业管理领域有25年经验,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达15年,把该公司医疗器械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从零提高至7,000万美元;亦先后在财富500强企业BTR Plc及Ivensys Plc担任中国区总裁;于2001年加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任总裁兼首席营运官,2004年出任首席人力官,历任资深顾问等候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