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学家晁错 袁盎为什么杀晁错
汉朝晁错
晁错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在汉文帝时,担任太常掌故,后来历任太子舍人、博士以及太子家令;又在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直至担任御史大夫。
晃错雕像
关于他的的一些成就主要在于政治上面。首先在农业经济上,他写了一篇《论贵粟疏》的文章,在其中它主要是主张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还讲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的区别和矛盾,以及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的原因。听完他的建议,文帝认为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于是欣然接受了。接着不久,他又给文帝上奏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文章。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既要满足人民的欲望,还要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在对外匈奴上,晁错对于匈奴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刚开始是主张武力平定,但是这条建议不被文帝所接受。于是,他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
在削藩政治上,晁错主要是对贾谊思想的继承,但是他的态度要比贾谊更加坚决。晁错抓住藩国中最强大也最危险的吴国,对他进行不断的揭露,态度非常坚决。与此同时,晁错不只是政论家,更是政治实践家。因此晁错不仅有削藩的言论,更是亲自参与其中。在晁错的策划下,景帝"削吴会稽、豫章郡"。并在治理封国的过程中,他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却用自己的力量,极大地巩固了王朝的中央政权,他的“推恩令”为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袁盎杀晁错
在汉景帝三年时期,爆发历史上最大的诸侯国叛乱,面对这样的情景足以让景帝坐卧不宁,犹如锅上蚂蚁,这就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这起事件中就包括了袁盎和晃错这两个人物。
袁盎杀晁错
袁盎在文帝时颇受皇帝的重视,始终在文帝身边充当中郎。袁盎才能卓著,并且有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当然袁盎和晁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仇恨,只要一方在,另一方就离去,两个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过话。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任御史大夫,就派人查收袁盎任吴相时所受吴王刘濞的财物,要论罪处罚,景帝诏令赦免袁盎为平民。
景帝前元三年时期,吴楚七国开始发动叛乱,晁错听到这个消息,认定是袁盎收受刘濞恩惠,必定知道其中的预谋,于是就与下属丞史商议,打算趁机打击袁盎。可是丞史不同意这样做,而晁错因此犹豫不决。袁盎从旁人那里得知消息,非常惶恐,便连夜求见窦婴,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请求面见景帝当庭对状。窦婴禀告了景帝,景帝便召见了袁盎。袁盎进宫后,发现晁错在场,就请求景帝屏退旁人,于是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来恢复原来封地;只要将晁错杀了,赦免吴国等七国罪行,就可以消除叛乱,还不用动一兵一卒。”于是思前想后,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封窦婴为大将军,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于是在袁盎建议下,景帝汉景帝为了平息这场战乱,将晃错骗进宫中,腰斩了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