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思想有哪些
叶圣陶教育思想有哪些
叶圣陶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这位老先生循循善诱,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与众不同。叶圣陶长期从事语言文学探究,充沛的经验让他精通擅长教师的教学工作。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究竟有哪些呢?
叶圣陶照片
叶圣陶的在写作教育中有一条心法,是一切灵感源于生活积累。他十分注重观察身边的事物,儿时曾随做账房先生的父亲走街串巷为地主收费。每次出门他都细细观察,收费的对象,生活状况等等。小小年纪就对当地的风俗民情了然于胸,这位以后的写作铺平了道路。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还有条叫多练多读。叶圣陶酷爱读书,他坚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真理。从小父亲就将他送入私塾,他就此饱读诗书:六岁就能识别三千字,《三字经》、《千字文》都能了然于心。积累多了,自然得练习。叶圣陶认为读书和写作是人的自然行为,既然如此就应该把它们养成习惯。
叶圣陶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坚持的是自由原则。妻子叶至善对儿子管教十分严格,恰逢儿子处于叛逆期很多事不听从管教。叶圣陶就说,只要儿子不做违反原则的事,想怎么发展就顺着即可。可见叶圣陶不像他父亲那样,用家庭暴力处理儿子的学习问题。
叶圣陶教育思想除了提倡孩子在学习上要注重生活积累,多练多读;作为老师还要注意释放耐心和信心、坚守自由与引导并施的原则。在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上,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可谓功不可没。
叶圣陶故居在哪里
叶圣陶是中国近现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出生在江苏苏州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是村子里的账房先生,只能通过帮地主收账来赚取微薄的收入,以此维继家庭生活。叶圣陶以过人的天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北京,也因此在北京、苏州两地留下了著名的叶圣陶故居。
叶圣陶故居
叶圣陶的江苏老家在苏州滚绣坊青石弄5号。这座故居是叶圣陶在1935年用积蓄买下的,也是他在苏州的唯一一处房产。故居是普通一间平房,从空中俯瞰呈丁字形。青石板铺成的走廊和四方立柱交相辉映,庭院内是一排紫藤静静匍匐在墙上,和小径一起一直蔓延到幽静的室内。不得不说是一处,养身创作的宝地。确实,叶圣陶晚年也在此完成了众多文学创作。古稀之年的叶圣陶在1984年将宅邸捐给了国家。
相比起江苏的故居,北京的宅邸就显得更加宽敞些了。北京的宅邸位于东四八条中部,是坐北朝南的三进四合院。这座四合院据说建于清朝中后期,原本是清朝官员的宅邸,清朝覆灭后由北漂的叶圣陶及其家人居住。由于是清式建筑,大殿两侧各有耳室两间,东西还有厢房各三间。宅内有雕刻精美的什锦窗、曲折的游廊等。硬山合瓦清水脊,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建筑典范。
随着叶圣陶老先生1988年在北京病逝,叶圣陶故居逐渐转变为文保单位,供后人参观,缅怀他当年文学救国,教育兴国的励志梦想。
对叶圣陶的评价怎么样
他的原名叫叶绍钧,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叶圣陶。叶圣陶出生在江苏苏州,家境清贫。叶圣陶勤奋好学,很快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后人对叶圣陶的评价很多,生活艰苦朴素;为人高风亮节、平易近人;做事刚正不阿,全神贯注等等。叶圣陶的评价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叶圣陶晚年照片
叶圣陶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他教书育人,勤勤恳恳10年,在教学方法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热爱文学事业,离开教师岗位后,加入到新潮社,又参与到文学研究会组建工作。在这期间他写出著名的童话《稻草人》,稻草人展现的是那个年代,社会底层劳动者受压迫的凄惨生活,气氛悲凉压抑,反映出叶圣陶忧国忧民的情怀。
叶圣陶深爱祖国的热土。日军侵华后,他投入到了抗战文学创作中。他写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极富讽刺意味的描写了农民群众丰收成灾,却因为战争背景厄运连连。不得不走上反抗三座大山的路程,可以说相当接地气。
叶圣陶的评价还突显在教育方面。新中国的全新样貌给中年的他展才华创造了广阔的疆域。他一头钻入到教育事业的研究中,对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给予极大的贡献。他把朱自清的《背影》选入到课本中时曾说:“这篇文章,没有一句废话,简直太干净了。”叶老在文学和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因此德高望重,是学界公认的教育大师。
叶圣陶的成就有哪些
叶圣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功勋卓著,千古流芳。是中国远近闻名的教育家。除此之外,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很有一番见地,因此他又是也为文学家。他还热衷于编辑出版和社会活动事业,可以说难得的旷世奇才。要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首先要了解叶圣陶的成就。
叶圣陶照片
叶圣陶的成就最早在文学事业上。他勤奋好学,中学毕业后就开始投身于文学事业的创作。他的笔名圣陶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一举成名的,他的原名本叫叶绍钧。1914年他进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不久之后就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童话故事《稻草人》。20世纪初,白话文风盛行,知识青年叶圣陶转而投入到白话文写作中,很快写出了《春宴琐谭》,引起轰动。1921年,叶圣陶重操儿童文学创作,写出了长篇童话小说《小白船》。他对祖国热爱实践于行动中,曾与周作人等一大批思想领袖共同组建了“文学研究会”,用文学创作来唤醒封建愚昧的人民。在《新潮》、《觉悟》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无数。九一八事变震动全国,他当即联合一大批文学界人士,拿起笔杆子去抗日。
当新中国翻开篇章后,叶圣陶的各类成就愈发显现。他执着于教育事业的研究,曾出任教育部副部长等众多职位。与此同时,他曾出任出版总署署长,期间还不断写作,不断培育新人,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出汗出力。他晚年活跃于社会的各个舞台上,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这些就是叶圣陶的成就,满腔的报国热情让人佩服敬佩不已。
叶圣陶的故事有哪些
叶圣陶之所以能在教育界和文学界名声斐然,离不开儿时父母的谆谆教诲。叶圣陶出生时家境贫寒,但是江南水乡地区向来对教育很重视。因此,叶圣陶的父亲本着“再穷也要读书”的思想,早早的给儿子找了私塾,并且立下一大堆规矩。在如此耳濡目染下,关于叶圣陶的故事就开始发酵了。
叶圣陶和孙子
叶圣陶从出生起就属于天资过人那一群。父亲叶伯仁望子成龙,给他找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私塾。叶圣陶三岁开始识字、练字,据说六岁时认识至少三千字。父亲为了培养儿子习惯、督促儿子学习给他立下了“背不出书就不能吃饭”的规矩。叶圣陶记忆超群,学习积极性又高,基本没有犯过错误,顿顿都能按时吃上饭。父亲大喜过望又给儿子请了远近闻名的私塾,私塾先生要求颇高,叶圣陶丝毫没有怠慢学习,很快就能熟背《四书》、《诗经》等古典书籍。
叶伯仁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他觉得小孩子应当多见见世面。由于父亲是账房先生,叶圣陶年少时,常常随父亲在社会上闯荡收租。父亲带他拜年、贺寿、参加婚丧、各式典礼让他见识了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也让他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这些场景在叶圣陶后来的写作中显现。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叶圣陶能真实写照农民凄苦生活,离不开儿时的所见所闻。
叶圣陶的故事还有很多。他曾循循善诱教育自己的儿子,与当年他父亲的教育方式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引人称赞。不过无论怎样,叶圣陶先生传奇的人生就是一册故事书。
叶圣陶的人品怎么样
关于叶圣陶的人品评价,早已不能用德高望重来形容。语文课本中老师曾评价他生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为人高风亮节、平易近人;做事刚正不阿,全神贯注等等。的确,叶圣陶的人品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他的原名叫叶绍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叶圣陶出生在江苏苏州,家境贫寒。叶圣陶勤奋好学,很快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
叶圣陶(右)结伴出游
叶圣陶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他教书育人,勤勤恳恳10年,在教学方法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热爱文学事业,离开教师岗位后,加入到新潮社,又参与到文学研究会组建工作。在这期间他写出著名的童话《稻草人》,稻草人展现的是那个年代,社会底层劳动者受压迫的凄惨生活,气氛悲凉压抑,由此可见叶圣陶忧国忧民的不凡情怀,人品不同凡响。
叶圣陶深爱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日军侵华后,他投入到了抗战文学创作中。他写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极富讽刺意味的描写了农民群众丰收成灾,却因为战争背景厄运连连。不得不走上反抗三座大山的路程。可谓接地气至极,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他的人品不言而喻。
叶圣陶的人品还突显在教育方面。解放后,他一头钻入到教育工作中,对语文课本的编写给予极大的贡献。他把朱自清的《背影》选入到课本中时曾说:“这篇文章,没有一句废话,简直太干净了。”作为培育祖国未来的把关人,叶老在文学和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学界称它“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说到这儿,那么功勋卓著的一个人,叶圣陶的人品自然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