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郑洞国 国民党高级抗日将领郑洞国

2017-07-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民党高级抗日将领--郑洞国 郑洞国(1903---1990),湖南石门人.他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任国民革命

国民党高级抗日将领——郑洞国 郑洞国(1903———1990),湖南石门人。他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旅长、师长。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1933年,郑洞国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战役,与日军浴血奋战,给日军以重创。“七七”事变后,抗战爆发,他又首先率第2师参加了平汉路保定会战。1938年3月,郑洞国率第2师参加徐州会战,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战功显著,升为第95军军长,后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8年底,郑洞国任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编第11军(后改为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次年12月,他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指挥荣誉第1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同日军血战20余日,迭克要点,两度攻入昆仑关。

昆仑关战役后,郑洞国升任新编第11军军长,旋改第8军军长,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并担任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防务近两年之久,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被派往印度担任新1军军长。5月中旬,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的战斗打响。密支那是日军缅北作战的大本营,城里城外、地面地下均修筑了永久性坚固的防御工事。

日军借此拼死抵抗,致使密支那久攻不下。7月上旬,郑洞国前往密支那指挥作战。他亲临前线,认真观察、分析守城日军的防守特点。见日军依托工事,以逸待劳,打不了就躲进地下,于我不利。于是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办法,掘壕推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7月7日,中国军队发动全面攻击,使用密集炮火,对敌进行地毯式轰炸。日军通讯设施全部切断,指挥失灵。8月3日,中国军队又发起总攻,导致日军全线崩溃,密支那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切腹自杀,残余日军全部被歼灭。

这场攻坚战,摧毁了日军在缅北最后的战略重镇,日军缅北防御体系从此土崩瓦解。1945年回国后,郑洞国被派往东北担任军职。1948年,在辽沈决战的重要时刻,郑洞国脱离国民党阵营。

建国后,郑洞国历任水利部参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缅怀我敬爱的兄长郑洞国 2003年元月13日是已故著名爱国人士、原民革中央副主席郑洞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郑老曾是名扬中外的国民党高级抗日将领,早在1933年就率部参加了长城抗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郑老纵横驰骋,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保定、漳河战役和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鄂西会战等,屡建功勋。

特别是1939年底广西昆仑关战役,郑老时任国民党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率部担任主攻,与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所属第12旅团血战兼旬,最后在友军配合下一举攻克昆仑关天险,全歼日军第12旅团及援军一部,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以下五千余人,缴获战利品无数。

这一重大战役的胜利,写下了八年抗战史中光辉的一页。

郑老因在此战役中功勋卓著,还特别得到国民党最高当局的特电嘉奖。战役期间,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曾亲到郑老设在仙女山的荣誉师指挥所,他亲眼目睹了敌我惨烈厮杀、双方拉锯争夺的激烈战况,深为前线抗日将士气壮山河的英勇气概所感奋。

1943年初,蒋介石急电将时任第8军军长、率部驻防湖北宜都前线的郑老召回重庆,当面委任他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以后又晋升为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当时我从湖南大学毕业后,去印度担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部机要秘书,和郑老朝夕相处,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战斗岁月。

我亲眼看到了郑老身处国外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中,忍辱负重、折冲樽俎,在确保国家和民族利益、尊严的前提下,艰难地维系与盟军的合作,同时努力团结部属,鼓舞部队士气。

其间所经受的种种困难和考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对此,当年同我一起在郑老身边任随从参谋、后来以其大历史观著称于世的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博士,曾在其回忆录《黄河青山》一书中,有过生动的描述。

自1943年10月起,郑老协助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美军将领史迪威发动缅北反攻战役,迭创日军、屡建奇勋,最终打通了国内唯一通往国外出海口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并铺设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使抗日作战物资再度源源输入中国大陆,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我记得当我军攻克缅北重镇八莫时,当地群众为中国军队击败凶顽的日本法西斯军队所鼓舞,曾将八莫的一条大街命名为“郑洞国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郑老由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调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1948年改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主席,率部困守长春。是年10月,人民解放军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中一举攻克锦州,处于人民解放军长期包围下的长春国民党守军,一部起义,一部投诚,形势迫使郑不得不率兵团司令部放下了武器。

在人民解放军围困长春后期,外界与长春音讯难通。郑老的夫人、也就是我的姐姐陈碧莲女士,日夜为郑老的处境焦虑,曾在一封信函中这样写道:“桂庭(郑老表字),几个月来为了你的安危我寝食难安。

桂庭,让人衰弱与憔悴的不是岁月,是忧愁。数月来我的身体坏透了,削瘦多了。

桂庭,你仍被困孤城到底要紧不?我得不到一点实在消息,真令我焦急万分。今天报上说,长春机场又失守了,长春情况紧急。我看中央不给你们设法,你们是无可奈何的。你到底有什么病,现在好些了吗?你不顾性命在干,这是为了哪般?我想到这一切伤心极了。

”这封信被国民党空军误投到人民解放军阵地上,人民解放军随即向城内做了广播。长春和平解放次日,国统区报纸登载郑已“殉国”,《中央日报》还发了吊唁社论。但马上有中共地下党员到郑老上海家中告知郑安然无恙。

不久,我的堂兄、时任上海警备司令的陈大庆将军到家中看望碧莲姐姐,安慰她不要着急,说郑想必会受到优待。他还故作轻松地开玩笑说郑没准还会发胖呢。事实的确如此。郑老投诚后,受到党和政府的各种关怀和照顾。

全国解放后,组织上特别让碧莲姐姐前往哈尔滨解放区探望郑老,以后又安排郑老回上海家中休息、治病。在党和政府的耐心教育下,郑老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反思,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走的道路是错误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会有最光明的前途。

此后,郑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定不移地为祖国的建设和统一大业而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党和政府也给了郑老许多荣誉和优渥的待遇。1954年9月,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郑老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以后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可以说,郑老的后半生走上了一条真正的人生道路。郑老为人正直,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范,这是各界许多朋友所熟知的。

黄仁宇博士曾这样回忆郑老:“郑洞国看起来内向保守,温文儒雅,很少有人知道,年轻时的他曾率领士兵冲锋陷阵,攻城克地。他在中国将领之间以谦逊知名,他对部下很是慷慨,放手让他们行事,总是替他们说话。

”当年在驻印军时,我就看到郑老虽然治军严明,却从不摆高级将领的架子,平时和士兵一起出操训练。某次勤务兵拿他的剃须刀片,用后忘记擦洗干净,他看见后也不生气。黄仁宇、田申(田汉之子)等部属对其均以父辈视之,我亦深有同感。

自碧莲姐姐1934年与郑老结婚,我与郑老相交五十余年,联系从未间断。他对我的种种关爱和帮助,确如父兄一般。1952年《毛泽东选集》1至3卷正式出版发行,郑老亲到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购买了两部,一部自己用于学习,一部赠送给我。

这部书籍我至今珍藏着。以后他还陆续送了我许多政治和文学书籍,以及书法碑帖等。次年,郑老应周总理电召赴京。临行前他对我说:“傅宜生(即傅作义)将军讲,我们都过来了(指投奔革命),今后要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改造自己。

希望你也这样去做,彻底改造人生观,不断充实自己。”经历了十年“文革”动乱后,我于1985年9月专程赴京看望郑老,半个月朝夕相伴,每日促膝谈心,早晚一同散步,彼此十分欢愉。

这些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思之不禁潸然泪下。可以告慰郑老的是,几十年来,我一直牢记着他的教诲,老实做人,踏实工作,竭尽了自己对社会的绵薄之力。在郑老百年诞辰的今天,我唯有从心底呼唤:“郑洞国同志,敬爱的兄长,我永远怀念着您!”

个人签名:成绩是你的,困难是我的。历史坛品味版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