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伦速记 学贯中西显身手——记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翻译林超伦博士

2017-05-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福建莆田-----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自古人才辈出,有"文献名邦"之美誉.在清朝就出现了曾获法国皇家文库中文翻译家称号的近代中国译坛先驱黄嘉略;①上世纪九十年代

福建莆田-----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自古人才辈出,有“文献名邦”之美誉。在清朝就出现了曾获法国皇家文库中文翻译家称号的近代中国译坛先驱黄嘉略;①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都颇有建树的香港城市大学朱纯深博士声名鹊起;而今在口译界又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林超伦博士。尽管国内很少有机会目睹林超伦在重大双边活动中的精彩表现,但他在国内外翻译界尤其是口译领域享有盛名。

林超伦博士祖籍福建莆田,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高考恢复后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职攻读研究生,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的兰卡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拿到语言学博士学位后,他一度成为保险推销员。1992年,李嘉诚的卫视购买了BBC国际电视台的节目,作为补充条件之一,要求其中部分新闻是同声传译中文配音。当时BBC项目的人以为这很容易办到,就一口答应下来了,项目上马以后才发现找不到人。

于是在全英国到处找人。后来听说林超伦会做同传,就打电话到他家里请他去。林超伦到那里一看就决定留下了。工作了两年半后,这个项目关门了,林超伦由此转到了BBC广播电台,在广播电台又工作了5年,林博士总共在BBC工作了7年,做到高级制作。

他觉得自己在那里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到头了,于是决定离开BBC。不过林博士离开BBC最深层的原因是他看破了西方媒体的红尘。加入BBC的时候,因为BBC在客观报道新闻方面是世界公认最好的,然而在那里奋斗7年以后,林超伦发现在BBC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林超伦来说是只能回避而无法解决的。

1999年底,林超伦博士辞退英国广播公司的高级制作职务,创办了梭网有限公司(SHOPAWEB LTD),探索网站技术的利用,开发出一套高质量,快速设计制作的流程。

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以网站配合市场营销的方法。现有客户60多家。并推出一项富有创意的服务---网上教口译

林博士任英国政府高级官员的翻译不过是缘于一个偶然的电话。1996年的一天,英中贸易协会打电话到BBC,问是否有人可以当中文翻译。正巧是林超伦接的电话,他也就有了一次在重大会议中当翻译的机会。用人单位对他的翻译很满意。

几个月后,英国的贸易协会和英国的贸工部联合接待中国的代表团,又把林博士请去了。从那以后,他开始了为英国高层担任翻译的生涯。 这真是应验了一句话:“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林超伦接的电话是偶然的,而他的翻译功底是早就预备在那里等待的,1982年,还在国内的林超伦就已经做过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林超伦博士一直担任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翻译,负责英国首相和几乎所有政府部长(包括前首相梅杰及其主要内阁成员),以及英女王的口译任务。接待过的中国领导人包括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吴仪、唐家旋、李岚清、丁关根、肖杨、以及多位部长。

英国方面, 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中国期间,林超伦博士担当全程中文翻译。回到英国后,林超伦得到了布莱尔亲笔签名的首相办公室公函,感谢林超伦陪同访问中国以及在中国期间出色的翻译。

2003和2005年他又陪同布莱尔首相访问中国,并分别于1999, 2001和2003年英国女王会见江泽民、胡锦涛和温家宝时担任翻译。 2004年开始,林博士受爱尔兰政府邀请,担任爱尔兰重大对外活动的翻译。2004年温家宝总理访问爱尔兰,2005年1月爱尔兰总理埃亨访问中国,8月中国总检察长访问都柏林,都是由林博士担任翻译。

林超伦经常担任英国政府部门的口译任务,其中包括外交部、宪章事务部、贸工部,内政部,国际发展部、国防部等。他还担任英中贸易协会重大活动的首席翻译,主要负责协会主席在欢迎中国省市一级大型商务考察团宴会上的讲话。

此外,林超伦还应聘为许多英国最著名的跨国公司的董事级活动担任过口译(包括同声传译)。其中包括英国航空公司、英国BP公司、英宇航公司、渣打银行、壳牌石油公司、英美烟草公司、高伟绅律师行、高盛投资公司、金融时报、保诚保险集团、鹰星保险集团、TESCO、伦敦证券交易所等。

除口译实践之外,林超伦博士连续多年客串英国巴斯大学英汉翻译硕士课,曾担任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翻译硕士课讲师;目前他正在为英国一所大学设计一个崭新的硕士口译研究生项目。

勤奋坚韧   成功基石 林博士经过了两次比较特别的考验:一是从小学业优秀的他,进入大学后一度成绩落后到全班最后一名,这激发了他奋起直追。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天都花12小时以上学习,连过年和寒暑假都在用功读书,直到第二年年底才回一趟福建老家。

为了校正英语发音,他把学校一周3次可以前往语音实验室的全部时间用足,对着老式的转盘录音机,反复校正着每一个发音、每一个单词,甚至为了保证不失去有限的座位,他每次进录音室前都不喝水,避免上厕所。

正是这样的勤学苦练,他日后被赞誉为 “ 学英语很有天赋的人 ” 。二是拿着博士学位当保险推销员。在英国拿到语言学博士学位后,他一度成为保险推销员,为了每天能卖出一份保险订单,他常常需要一天拜访 3个人,而为了能获得拜访3个人的机会,他又需要给9个人打电话推销。

遭对方拒绝、冷眼是经常有的,但他努力把每一次体验都当成磨练,他相信“ 只有放弃,没有不成 ”。

回想往事,他觉得从事保险推销的经历,对他日后的人际交往、职业习惯、面对挫折等都大有帮助。“那一年里,我学到不少东西:第一学到了销售的技巧,后来发现这个技巧是很有普遍意义的,作为保险推销员虽然推销的是保险单,但是在社会中等于是推销你自己,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培训”。

在这一年里,他接触了400个不同阶层的英国人,因此对英国人的心理、社会、生活、家庭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这对于他今后事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虚怀若谷  坦言“卡壳” 传说中的同传译员,既要有翻译水平,又要有反应速度,还要有好的体力,故被称为“九段翻译”,也被视为翻译中的绝顶高手。对此,林超伦很谦虚地说 “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玄”。

他希望学语言者不要有畏难心理,因为“任何一个翻译都是在挫折中成长的”。在盛行为自己大加“包装”的今天,林博士却多次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在现场口译中出现的“卡壳事件”。体现了他谦逊的品格和“大家”风范。 1998年布莱尔首相访问中国,在上海参观一个高新技术产品展时作即兴演讲,布莱尔说到他很喜欢“Kissing Booth”。

林超伦虽知道Booth是布莱尔夫人在出嫁前的姓氏,但这样翻译与展览活动没一点联系,林超伦一时呆在那里。

这时,布莱尔看到冷场了,就说“我做给你看”,然后吻了身旁的布莱尔夫人,全场大笑。      数天后,林超伦看到英国朋友寄来的报纸才明白原来在那次展览中,有一个展台就叫Kissing Booth,展台前有个摄像头,参观者可在摄像头前做各种亲吻状,摄像头摄下后,可在电脑特定的软件上做出各种变形,当天也引来了布莱尔的参观。

可因为林超伦当时比布莱尔晚到会场,没参观该展台,所以不知道布莱尔指的是什么。

知道了林博士这次经历,相信大家对他的敬意只会油然而增。 “口译,尤其是交替传译广大精深,我也只是刚刚有了入门的感觉。但只要不断地学,不断地练,就能不断提高,而且乐在其中”林博士如是说。

林博士的口译观 林超伦博士的交替传译远远超出了译文准确的范畴。他擅长于通过口译取得讲话人预期的结果和震撼力。他没有长篇大论地谈所谓的口译理论,他认为,口译译员的任务是把讲话人的意图和和效果用另一种语言当场传达给听众。

所谓意图和效果,就是要为讲话人达到目的。译员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持这种过程持续不断。他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口译都是为了帮助原讲者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所以口译不仅要翻出对话的意思,还必须表现说话者的语气、语势和情绪。

中国学生往往觉得自己英语水平不够,但是英翻中的时候,常常暴露出中文水平不够。他认为,译员的中英文语言水平是口译技能的基础,没有熟练的双语能力,也就谈不上口译能力。与双语水平密切相关的一个因素是对双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了解。

② “口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译后每一次回顾,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但只要不断总结提高,就能越做越好。”林超伦说。在多年的口译实践中,林超伦摸索出“以笔记助记忆”、“用中文补英文”、“用知识补语法”和“以口才补文采”的技巧。

另外,他把传达的基本要求归纳为四大要领:别停下, 别露馅 ,别着急,别太久。他还指出,在没有听懂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下列三步法对付:问、补、扔..  顺着译,补语气,加解释。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林博士十多年口译实践的结晶。③

著书立说 乐育英才 在工作中,林超伦感觉到了中国迫切需要提高口译人员的水准,因为每次做英国这一方翻译的时候,他都会发现中方翻译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多次目睹了由于译员水平不足,会谈节外生枝或是协议坐失良机的情况。

“表面上看好像是英语水平不够,比如说中翻英的时候,翻译出来的英语很不讲究,只能达到让人知道你想说什么,没有达到能像中文原文里遣词造句颇有讲究,说话轻重有个区分。比如中文里人家想说的客气话,在英文里面听起来很荒谬,其实不同情况下说话的礼貌到什么程度是有分寸的,太礼貌了就会让人听起来有讽刺意味。

中翻英的时候,国内的译员这种问题很多,和英国文化的分寸掌握对应不上,或许英国人会说很长很长的礼貌用语来表示客请对方,译员由于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说得很干脆,很简短,让人觉得礼貌不周。

这只是一个小例子,想想看,在谈判当中的语气掌握那就差得更多了,既然我看出那么多问题,我就希望通过我的教材推广让国内学口译的人,能够对这些问题加深认识,以便把沟通工作做得更好。

” 林超伦把自己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加以浓缩和提炼,编写了《实战口译》,该书已经于2004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标志着林博士将开始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教学生涯。

《实战口译》这本书的内容和现在国内所有的口译教材都大不一样。顾名思义,它来源于实战,体现实战,瞄准实战。为了让学生在开始工作之前就对口译的几个大应用领域都有接近实际的建立,知道需要如何准备, 如何应付。

该教材36个练习单元的内容全部采用政府政策宣传讲话,高级官员对外讲话,中国和英国的招商推介,以及英、美大公司的介绍。该书由“学习用书,教学参考,演讲录音,特设网站”四大部分组成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从笔记,汉译英,传达讲话人的预期效果这三点上突破, 实现口译水平的飞跃;.

把只有少数人才拥有的技能,转变成社会上人人可学,大家能用的资源,结合中国实际,为有志于从事口译事业的人提供一条可以参考的途径,希望为全面提高口译水平作出一点贡献。

这些都是林博士编写此书的目的。④ 在出版了《实战口译》之后,林博士已经开始为其续篇《实战笔译》的出版做准备工作。 除了继续从事口译实践外,林博士最近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多,他在英国一些学校教授大学的研究生翻译课。

在国内也和几所大学正在谈,进展最快的是他的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该校成立了一个翻译学院,设立了口译专业,他们在教学中也采用《实战口译》做教材。

林博士每次到北京都给他们的学生上课。 能够为祖国培养急需的口译人才,林博士充满了自豪。除了母校,他还应聘为厦门大学口译培训中心顾问,湖北大学客座教授。回国给高校学子作学术报告,是林超伦近年来工作的一部分。

从2002年起,他已经走过了几十所高校。还应邀在国内许多高校和组织举办讲座:包括他的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福建省翻译协会、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江西财金大学、沈阳东北大学、上海海运学院,华东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武汉大学、长江大学以及他家乡的唯一一所本科大学---莆田学院。

语言学博士、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翻译的“桂冠”;一口纯正地道的英国英语和中国普通话,加上英俊魁梧的身材和翩翩的风度,使得这位祖籍福建莆田的译坛高手早已成为众多学子心中的偶像,他的讲座总是场场爆满。

因为他总是平易近人,以幽默风趣的语气把口译的酸甜苦辣,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中外文化差异悉心传递给慕名而来的学子,让人感到受益良多。以湖北大学为例,该校外语学院口译考培中心主任黄敏形容:“600多个座位被抢一空,挤不进来的学生在门外汹涌。”⑤

报效祖国 赤子情怀 除了在国内高校举办讲座,培养人才外,林博士还愿意凭借自己对英国文化深入细致的了解,为中国对外宣传做点具体的事情。“我可以帮助英国人多了解中国,因为我在英国人的圈子里已经很久了,他们不大把我看作是中方的代表,我比较融于他们的社会,所以我说话他们会比较信,他们觉得我是从外面看中国的,而不像刚从中国来的人说中国他们会不太相信。

去年英国政府在中国搞了一个攻关活动,我是策划小组成员之一,给他们提了很多建议,而且现在我说话有一定的人听了,所以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我们公司的业务内容之一就是中文沟通。就是帮助英国政府和公司提高对华中文文件和宣传材料的水平。还有为英国公司设计中文名称和识标,设计名片、信纸、公司宣传册和网站。

很希望有一天能为中国政府和公司做类似的事情,提高对外宣传的效果。” 林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这么说。 林博士认为中国的对外宣传不是差,而是还没有真正开始。“中国对外的宣传还经常是把国内宣传的内容翻成英文。

这不叫对外宣传,因为对象不一样了,对国内说的有些话,对国外是不适用的。而且宣传的方式也需要改革。他建议对外宣传应该国家一级组织专业人员,其中必须包括熟悉西方思路的人,精通西方媒体的人,用西方的路子说中国的话,这样就能改善宣传效果。

朱镕基当年在西方说话所取得的效果就是因为他经常用西方人的观念来说中国的事情。1998年英国金融界非常希望尽快进入中国。他们跟朱镕基说,你们中国金融市场要开放啊。

然后就开始大力宣扬英国的金融公司如何如何好。朱熔基这样说:我知道你们很着急,也知道你们有特长,我们要向你们学习,但是我们中国现在金融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全,各方面保护措施也不如你们英国。

你现在急于让我把国门打开,进来以后赔了钱你不要来找我啊。本来各国记者都在那等着将朱熔基一军,他这样一回答,大家一笑,这话就不用谈了,外国人听了也就知道你的意思了,很容易让人接受。如果完全按照国内宣传的那一套,把政府文件的几句话搬出来照念,人家会觉得你有意回避问题。

” 林超伦讲这些话时充满了诚意,他觉得自己在英国这么多年,了解了英国这么多,应该为中英两国的交往做点沟通的事情。 我们祝愿林博士的愿望能够早日实现。到时,林博士的人生调色板上又将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正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他持彩练当空舞。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福建师范大学林本椿教授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以及林超伦博士的大力帮助,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