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雄山歌 郑雄文:烂漫山花背后的“佛缘”与“瓷经”

2017-1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雄文先生1967年出生于中国瓷都·德化之陶瓷世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山花陶瓷有限公司.2006年9月进修于德化陶瓷学院陶瓷雕塑高级研修班

郑雄文先生1967年出生于中国瓷都·德化之陶瓷世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山花陶瓷有限公司。2006年9月进修于德化陶瓷学院陶瓷雕塑高级研修班,2013年进修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201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雕塑专业。

二十余年来,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陶瓷文化,秉承明朝瓷圣何朝宗的雕塑风格,采用现代高含量的科学技术,吸收并借鉴中外雕塑艺术的精华,同时融汇了文化、艺术、科技在雕塑艺术作品并汲取敦煌精湛绘画艺术,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融入到古朴雅致的陶瓷雕塑中,不断推陈出新,研发设计的艺术彩绘佛具系列产品在同行内独树一帜。

作品讲究哲学、佛教、艺术的融合,感悟真善、感悟感知、感悟大美,以超凡脱俗的陶瓷艺术,传扬庄严深邃佛学理念,谱写佛教艺术的新篇章。

简介

山花陶瓷创始人、山花陶瓷党支部书记、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1967年生于德化陶瓷世家,1984年创办山花陶瓷。二十余年来,遍访名山古刹,拜谒高僧大德,结佛缘、悟禅理,以虔诚的信仰铸就静心的艺术。麾下有百余名艺术精湛的瓷雕技师,不断推出佛像、佛具、礼品等堪为传世的经典瑰宝。

山花陶瓷:是德化瓷坛上的一朵奇葩,从历史和传统走来,独辟蹊径、博采众长,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精美绝仑的敦煌彩绘与传神写意的瓷雕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意韵相融、庄严慈祥的陶瓷佛像,令人由然生起珍敬之心,备受佛教界和艺术界的赞赏。

背景资料:

《瓷都德化》专访

郑雄文:烂漫山花背后的“佛缘”与“瓷经”

在群星璀璨的德化瓷坛,有这么一家独具特色的企业,它的产品不多,却精;它的市场不大,却远;它的品牌不“著名”,却口口相传、深入人心;它生产的彩瓷佛像流通海内外,被佛教艺术界与十方高僧大德奉为经典瑰宝……它就是山花陶瓷有限公司。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在国际、国内以及同行竞争十分激列的情形下,在跟风依然普遍的瓷坛中,山花陶瓷有限公司如何能独辟蹊径,找到撬动市场的“杠杆”并闯下自己的一方天地?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近日,记者走进山花陶瓷有限公司,探访了公司董事长郑雄文在“山花烂漫”的背后,那些挥洒不尽的汗水与泪水,那些鲜为人知的“佛缘”与“瓷经”。

凄凄惨惨似“涅槃”

青睐?白眼!

郑雄文来自国宝乡厚德村,家中兄弟6个。排行老大的他,更是肩负着带领一家远离贫穷的重任。于是,初中毕业就因贫穷而辍学的郑雄文,咬紧牙关,从给瓷厂倒坯打工开始,直到1992年,用仅有的积蓄和借来的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公司名叫山花,跟小伙子一样淳朴憨厚。

经历了一番摸爬滚打,公司慢慢地有了起色,命运开始垂青郑雄文。1999年正逢泰国国王生日,泰国政府给他下了个1000尊观音、弥勒的单。一个单就是60万!郑雄文一下子就赚了个盆满钵满。“我飘飘然起来了,以为赚钱容易。”忆及往事,郑雄文虽然尴尬,却十分坦白,“后来想想,我就是被这样的自我感觉良好给砸了脚。”

生活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创业之路更是如此。命运抛给郑雄文一个“青眼”之后,又马上来了个“白眼”。在1999年的秋交会和2000年春交会上,因为“自我感觉良好”,郑雄文一下就租了3个馆位,没想到两次都全军覆没,没接到一个单。更惨的是,春交会上遭遇大雨,被雨淋成落汤鸡的郑雄文得了重感冒,结果在打点滴时,几千例一遇的药物过敏,“我是被抢救回来的!”

回到德化又住院了两次的郑雄文,命是救回来了,身体却全垮了,“我的呼吸器官、皮肤、胃肠全坏了!”

生意败了,身体垮了;接下去足足半年,郑雄文矛盾、纠结、自责、悔恨,他进入了人生的低谷。“现在想来,就像历经一场涅槃。”

寻寻觅觅结“佛缘”

特色!特色?

强者之所以是强者,就在于他永不会一蹶不振。半年过去后,郑雄文痛定思痛,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自己的陶瓷没的订单?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寻求自己的立足之点?

“人无我有,只有特色,才能在竞争中永远不败。”于是,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郑雄文走上了特色的追寻之旅。“那时想搞特色的想法很简单,一个是为了得到订单,再一个是为了免除三角债之苦。”

甲欠乙的钱,乙又欠丙,丙又欠甲;甲等着收丙的欠款才能还乙的帐,乙又等着甲还钱才能付给丙……几乎所有的生意人,都被三角债深深困扰过,因为它将使当事各方都缺少周转资金,最终导致信用危机,直至生产停滞不前。郑雄文也是如此。谈及“三角债”,他说他感到不寒而栗,“在最谷底的时候,每天一起床,看到的就是欠条,别人欠我的,或者我欠别人的;每天做梦都想着到哪里借点儿钱先应付应付。”

一家企业最难的地方,也就在其定位鲜明、特色创新上。然而一旦决定不走寻常路,虽仍是借钱过紧巴日子,郑雄文的心却静下来了,他决定发花五年时间,找特色、打基础。

德化瓷坛一向不缺闯劲,就缺创新。在郑雄文静心追寻山花的特色之路上,吹过了一阵又一阵的流行风。一下子是滴水观音热,一下子是红瓷热,一下子是茶具热;然而他却按兵不动。

一些朋友们看不惯了,直说他固执,“没钱我那儿拿一些吧,建两条窑,就可以成批生产茶具了。”郑雄文仍然不为所动,他坚信独有的特色才是企业永恒致胜的法宝,“流行的东西像西北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郑雄文想起了曾经给他带来好运的观音与弥勒,他突发奇想,如果给佛像瓷雕添加上色彩,那产品不就与众不同了吗?“我想,我终究是与佛有缘的。”

偶然也是必然。从此,郑雄文停止了寻寻觅觅的脚步,一头扎进了彩瓷佛具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中。

红红火火念“瓷经”

学习!突破!

然而,彩瓷佛具的研发与生产也并非一蹴而就。许多作品初看还好,一经细看却全不行了;而原本作为白瓷还可以掩饰的一些细微瑕疵,一经加彩竟然十分夸张地暴露无遗。

于是,多少次无功而返,多少次将心血凝就的成品、半成品打碎,郑雄文却毫不气馁,“做不好可以再来,不会做可以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突破。”

从造型的设计到色釉的配方,郑雄文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他向同行厂家学习、向内行客商学习;潮州、东莞、莆田、义乌、佛山……只要是有生产佛具的地方与厂家,他无所不至,无处不学。他不但自己带头学习,而且不惜重金,带领从设计人员到一线工人的全厂员工,一起外出学习,“记得有一次厦门举行佛教用品展览会,我从泉州租调三辆大巴车,把厂里100多位工人全带出去,连实习生都不拉下。”

于是,山花陶瓷在秉承明朝瓷圣何朝宗的雕塑风格的基础上,采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精美绝伦的敦煌彩绘与传神写意的瓷雕技艺完美地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批又一批意蕴相融、庄严慈祥的陶瓷佛像,一经投入市场便即受到广大信众与佛教艺术界的欢迎与赞赏,“从2005年到现在,我的产品一直是赶不出来,而不是卖不出去。”

一名优秀的企业家,除了当好士兵外,还要当好将军。只有初中毕业的郑雄文,却把公司管得井井有条。在营销上,他让一个地区、省甚至国家都只有一个销售点,以防恶意压价;在人员管理上,他制定星级评定机制,分别评出日星、周星、月星与年星,制定奖励方案并一一予以兑现;在产学研合作上,他分别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和德化陶瓷学院合作,成为颇受欢迎的实习基地;在激励机制上,他让公司的每个角落都挂满励志名言,比如“每天都告诉自己3遍,我真的很不错”……

所以,当你来到山花陶瓷有限公司,如果你看到黑板报上贴满了虽不流畅却字迹工整的一线工人的学习心得,如果你在某位工人聊天时得知他因被评为年星而刚从外地旅游回来,那么,请不要惊讶,山花陶瓷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这么欣欣向荣,而且还将在学习与突破中更加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