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王奎荣个人资料主演的所有电视剧电影
主演儿童剧《门闩,门鼻,扫帚》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儿童戏剧优秀演员奖主演《爱你没商量》获“春燕杯”最佳男配角奖。
2009年第12届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金凤凰奖
人物特写
“老爷子”王奎荣:戏外偷着乐
在《保密局的枪声》剧组里见到王奎荣老师之前,听说头天晚上他们拍戏到深夜,非常辛苦。来到宾馆王老师的住处门口,正担心我们的到访会不会打扰他休息时,发现他已笑呵呵地站在那里招呼我们进屋了。虽然他看起来有些疲惫,但精神却是很好,显然对熬夜拍戏他已习以为常了。
[3] 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笑容满面的“老爷子”,很难让人将他与荧屏上那些凶狠狡诈的黑帮老大以及正义凛然的老刑警形象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的王奎荣老师,其实是非常和蔼可亲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很有亲和力,爽朗的笑声也很能感染人。
在我们看来,拍戏难免要经常在外奔波,就拿这次在天津拍摄的这部电视连续剧《保密局的枪声》来说,其外景将取自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剧组往返奔波,非常辛劳。在如此漫长而艰辛的拍戏过程中,王奎荣老师为何还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心境呢?他是不是有什么独特的健身养心“秘诀”呢?
听了笔者的疑问,“老爷子”哈哈一笑,说演员哪有专门的时间来健身呀,他们的健康和快乐都是拍戏间隙“偷”来的!
天生乐天派
熟悉王奎荣的人都说,生活中的“老爷子”是个十足的乐观主义者,有他在的片场、聚会,就总会有笑声。对此王奎荣说:“别人称我为‘老爷子’,主要是因为在剧组里我年龄较大,爱乐呵。我做什么都要晚一些,上大学时我已经都39岁了,想不‘老’都难。大家都爱这么开玩笑地称呼我,没想到后来在圈里就流传开了。”
在王奎荣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一定要学会扬长避短。也许是因为自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王奎荣特别珍惜每一次机会,“对别人来说可能有十次机会,但对于我就只有五次了。”
对于自己当年的那段求学日子,王奎荣一直念念不忘。1986年,王奎荣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进修班学习,由于是进修班,同学之间年龄差距很大,他是班里年纪最大的,39岁。他说,那段日子就像时下年轻人所谓的“白加黑”一族一样,白天工作,晚上学习。
“我当时求学的目的,是想让自己在喜爱的演戏上有所提高,因为我知道光靠那点功力是远远不够的。我每天晚上都骑着破自行车,顶着风去补习功课,但对于我来说,数学就像是天文数字,我是一点也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一节课,我在下面常常是一句也听不明白。
语文课也全是靠以前演戏积累的那些文学功底。我急呀,真是急得上火,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提高了,但记性差了,上完课回到家所学的知识就剩百分之八十了,第二天就剩百分之五十了,家人、朋友都为我捏一把汗。不过在我读完相关的学业后,我的确觉得有了质的飞跃。”
从中央戏曲学院毕业后,王奎荣顺顺利利被分到了儿童艺术话剧团。有了在舞台上从事话剧表演的机会,让本来就爱乐的王奎荣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这也为后来他的电视表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尽管在儿童戏里,对成年演员来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在戏中充当绿叶,衬托孩子们,但即便如此,王奎荣还是乐此不疲,在舞台上留下了很多让人难忘的形象。
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那部名为《门闩,门鼻,扫帚》的儿童剧中的“大灰狼”形象了,他演可恨的“大灰狼”演了一千多场,翻过三万多个跟头,也因此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儿童戏剧优秀演员奖。
由于表现出众,团里决定让王奎荣担任团长。在团里忙里忙外,时间一晃就是7年,眼看着师弟师妹们都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一回,自己却不能上阵,王奎荣心里真是痒痒。这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决定弃官“下海”。“我是学表演出身的,我还是希望做我的老本行,因为我自己觉得我这人这个脾气更适合做演员,专业上的发挥肯定比做领导强,我不怎么适合做领导。”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出于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不顾大家再三劝阻,真的就迈出了这一步。他接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是后来让很多电视观众都耳熟能详的《爱你没商量》。
在多重角色中游走
《爱你没商量》让王奎荣获得了当年的“春燕杯”最佳男配角奖。在这部电视剧里,王奎荣饰演一个和老婆吵吵闹闹的丈夫,让人忍俊不禁。生活中的王奎荣却与荧屏相去甚远,与老伴相敬如宾,很少吵架。“我一年到头在外面拍戏,爱都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吵呀!”
此后,王奎荣的表演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在《西部警察》中,他演了一个表现勇敢最后壮烈牺牲的刑警队长,这个人物迅速得到了观众的认同。这是他接演的第一个警察戏,该角色的成功让他一发而不可收:在《刑警本色》中,他是一个卷入黑势力而无法自拔的刑警队长;在《黄金缉私队》中,他成了一个深入大漠戈壁与犯罪分子针锋相对的公安干警;在《铁警神犬》中,他在边陲打击贩毒分子……同时,他也尝试一些反面角色,例如在《权利场》中,他饰演一位深藏不露的“老狐狸”,属于智慧型犯罪的高手;在《不要靠近我》中,他扮演的是日本黑帮老大;在《捕狼行动》中,他演贩毒集团的大毒枭……
对于反面角色的尝试,他笑着解释:“演坏人可以生活好点儿,吃得好住得好,身边总是前呼后拥,美女如云,多惬意呀!不像演警察,条件很艰苦……”
其实,对王奎荣来说,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或者是普通人物,他首先考虑的是把角色当成“人”来看,而不去管人物的身份是什么。“演员不是演这个职业,是演这个人,以及人的情感、人物关系。他们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区别,有血有肉有感情,而不是仅仅是一张脸谱。”
正是因为如此,王奎荣在与人交往时,更注重的是“以诚相待”“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敬”。也因此,出现在朋友和公众面前的王奎荣,随和得像邻家长者,喜欢时不时和大家开玩笑。而对于娱乐圈里一些所谓的“潜规则”,他却有些痛心疾首:“我不希望娱乐圈里出现这样的事,也不希望有些人利用这种做法为自己炒作,这不是好事。
大家还是应该规规矩矩本分地拍些好戏,通过好戏来炒作,而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想想看,凭那些事炒作就是红了又怎样?干吗炒得那么没有脸面!”
在银幕和荧屏上,王奎荣饰演过两个给人印象深刻的父亲角色,一个是电影《吾家有女》,一个是电视电影《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中王奎荣塑造的父亲形象比较暴虐,甚至有些无赖,经常打骂儿子;而在《吾家有女》中他着力塑造一个感人的父亲形象,为了抚养战友的女儿,这位父亲一辈子没有结婚。该片中王奎荣的出色演技,让他获得第六届儿童电影铜牛表演奖。
而生活中的王奎荣,是个怎样的父亲形象呢?“我有两个孩子,和孩子的关系也很好。他们觉得我很严肃,也许我好像是严肃了点,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们交流,一年到头在外边。”
尽管很疼爱孩子,但王奎荣觉得作为一个父亲,还是对孩子严厉一点好。他认为,他们这代人身上难免还遗留着上辈人的家长作风,古老的封建意识还有。他坚持的观点,倒是和西方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即孩子不能老在父母的呵护之下生活,而应该学会自立,以后长大了才能立足于社会。
“不妨对孩子严厉一点,让他们知道怎么去做人,怎么在社会上生存。要让他们明白,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任何人都帮不了你,只有自己具备了实力了,才有可能自立。如果不具备这种实力的话,别说自立不行,成功就更谈不上了。”
他的开车规则
喝酒不动车,开车不喝酒
王奎荣有一大爱好,就是喜欢开车,特别酷爱越野车。1996年,他买的第一辆车就是切诺基。他觉得越野车车内宽敞的空间不仅坐着舒服,又能装下许多东西,而且视线好、车身大、安全系数相对较高,走什么路都不怕,这些特点都为他在野外拍戏的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
尽管后来他又换了一辆白色本田,但那辆切诺基他依然舍不得卖掉,还像往常一样每天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的。平时只要有空儿,他一定把车发动着了,像老朋友散步似的,慢慢开起来转两圈。
王奎荣可谓称得上是一个绝对遵纪守法的模范驾驶员。
由于经常参加慰问交警的文艺演出和各种交通安全活动,王奎荣早就和许多交警成了好朋友。尽管他开车时也偶尔有过不小心发生的违规行为,但他都是虚心接受交警处理,自觉接受处罚,从未找过交警朋友为他开绿灯。此外,他为自己订立了一条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喝酒不动车,开车不喝酒。
酒量不大的他在朋友的盛情邀请下,也常常喝上一点儿,但他喝酒特别讲究酒性,点到为止。如果他开车出席聚会,即便是喝下半杯啤酒,他也照样是把车放在那儿,搭朋友车或坐出租车回家。
他认为开车绝不能冒险,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朋友,每个驾驶员都应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例如有一次拍完戏,大伙说好晚上聚会庆贺剧组圆满杀青。收工后,他开车跟着剧组的车队一起出了拍摄基地的大门。
到了餐厅人们发现,全剧组只有他不知去向。后来大伙才弄明白,原来他是直接把车开回家里,跟家人打好招呼,再出门坐上一辆出租车往餐厅赶。虽说那天去得晚了点儿,可他饭吃的踏实,酒喝着放心。
王奎荣不但是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驾驶员,还是一个很好的义务交通宣传员。当年北京交通台成立名人俱乐部时,他就是发起人之一,北京交管局每次搞全市交通宣传活动时,在特邀嘉宾的行列中也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健康是“偷”来的
拍戏是件艰苦的事,不但经常会连夜拍戏,而且有时还得到非常险恶的野外环境中去。年轻演员尚且受不了,更何况到了王奎荣“这把年纪”。比如有一次去西藏拍戏,去过高原的人告诉他在拉萨“要把自己当成80岁的老头看待”,走路、爬楼,什么都是慢节奏。
由于担心自己的身体吃不消,他事先就和导演商量好,在西藏拍摄的时间尽可能短。刚到拉萨的头两天,他果然就头晕、头痛,因本身患有咽炎嗓子更加发堵,夜里睡不踏实,后来吸了几口氧症状才得以缓解。
适应了两天后,第三天他开始拍戏。因为大脑缺氧,王奎荣总是记不住台词,而剧组中有的人也或轻或重地患上了高原病。当地没那么多蔬菜,都是吃牛羊肉生活的,很容易上火。有一回剧组里的副导演向导演汇报工作,一边说还一边流鼻血。
导演更严重,已因为高原反应引发轻度脑水肿住进了医院。恶劣的环境,让他们不得不学着当地人,喝起了略带腥气的酥油茶。因为当地流传下来一句谚语:“西藏不可一日无粮,但不可一日无茶。”酥油茶可以帮助人们祛火。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正常休息都还成问题,更别说还花时间去运动健身了。年轻时王奎荣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后来他还成为梦舟明星队的队员。在北京,如果有时间,他还是会经常去参加比赛的。但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少了。“拍戏时,总感到休息不够,哪里还有精力去锻炼。后来我发现,只要你有健身意识,随时都可以锻炼,比如拍戏间隙抽空扭扭腰、跑跑步,也能达到锻炼目的,不一定非要带专门的健身器械的。”
这个“发现”使王奎荣养成了随时锻炼的习惯。也许是因为到了“这把年纪”的缘故,使他比那些年轻演员更加懂得健康的重要性。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在拍戏间隙,剧组其他工作人员经常看到“老爷子”活动的身影。他的健康,就是这样“偷”来的。
“老爷子”还认识到,除了重视锻炼身体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也非常重要。他认为,投入地塑造一个角色,会让他觉得很过瘾,会让他觉得满足和快乐。“我这人特别爱较劲儿,如果自己没做到百分之百的满意,就不踏实。
而一旦能够淋漓尽致地把人物通过各种手段体现出来,我认为这是非常过瘾的一件事。当然,每个人过瘾的程度、角度都不一样,就我来说,如果我能在戏中表现出人物的厚度、内心世界的深度,以及戏中还能有大段漂亮的、精彩的台词,我就会觉得很过瘾、很享受、很快乐。”
与王奎荣老师交谈,总感觉他的语气有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力。他认为,这是多年话剧生涯锻炼的结果。虽然他已经退出了话剧舞台,但他对话剧的挚爱也仍然没有减少。他说:“说实在的,我非常留恋话剧舞台,如果有一个好的话剧本子,我肯定还会重返舞台的。”
二次吃蟑螂的感受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捕狼行动》在昆明开机,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开玩笑地问王奎荣蟑螂什么味?王奎荣大为惊讶地反问:“你怎么知道这件事?”当得知是导演亲自“散布”的消息,王奎荣笑了笑,开始讲述起吃蟑螂的过程。
王奎荣在《捕狼行动》中扮演一个非常恶毒的反派角色,吃蟑螂的镜头出现在片头这个人物出场之时,以反映他的某种兽性。在东南亚的一个监狱里,他蓬头垢面地蹲在地上,地上有一只蟑螂爬来,他一抬脚踩住了它,然后把它放进了嘴里,开始咀嚼。
他们开始打算用巧克力来假冒蟑螂,但发现这样在镜头里感觉太假,于是决定用真的蟑螂拍前一段,等放进嘴里的时候再用巧克力代替,可是当拍摄的时候,王奎荣把蟑螂举到眼前,导演却没有喊停,处于表演状态的王奎荣就把那只蟑螂放进了嘴中,当时蟑螂的腿和触角还在乱动。
不过,王奎荣并没有真的嚼蟑螂,只是做出了咀嚼和吞咽状。只吃一只蟑螂还不算完,王奎荣又吃了第二次。原来,拍摄蟑螂举到嘴边的特写时,镜头本可以在蟑螂进嘴前停下,但当王奎荣再次把蟑螂举到嘴边的时候,导演又没有喊停,王奎荣暗想:总不能盯着这只蟑螂欣赏啊!于是又一次把蟑螂放进了嘴里。好在王奎荣说自己并不觉得恶心,拍完了就把吃蟑螂的事忘在了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