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久儿子 抗日名将张治中二三事——访张治中女儿张素久
安徽日报8月12日讯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不久,本报专访了一代名将张治中将军的幼女张素久女士。张女士说,父亲戎马一生,坚持抗日,保家卫国,为世人所称道;但同时他一生充满坎坷与荆棘。在张家兄弟姊妹的心目中,父亲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抗日将领,更是一位严格要求子女的严师。咬口生姜喝口醋:苦辣辛酸全尝遍
张治中1890生于安徽巢县洪家疃,16岁那年,怀有满腔热血的他,怀揣着留有母亲体温的24块银元,独自踏上了外出闯荡的路。
临行前,母亲要张治中咬口生姜喝口醋,寓意在今后的岁月里,要能够承受所有的苦辣辛酸。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张治中正是凭借着母亲的教诲,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咬口生姜喝口醋”也成了张治中将军的人生格言。无论是遭遇不公平落榜时,还是作为“备补士兵”和“备补警察”食不果腹时,甚或是在浴血战场之际,他靠的就是这种尝遍苦辣辛酸的坚韧.......
张素久说,父亲的所有言行,几乎都打上了这句话的印记。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了。时任黄埔军校教务长的张治中虽然人在南京,却心系上海,食不知味,睡不安枕。在淞沪战争进行了19天后,他主动请缨上战场。
在出发赴战前一夜,他起身推开窗户,面向故乡,内心默念:母亲,没有你的全力支持,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没有你善良正直和朴实的教诲,也没有我的今天。明天,我就要奔赴抗日前线了,即使我将战死沙场,那也无怨无悔,因为我是为国家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母亲,你若九泉有知,应为我感到欣慰。第二天在出发前,张治中交给挚友陆福廷一个信封,那是一封“遗书”。
张素久回忆说,父亲作为国民党的一名高级将领,一生参加了无数场抗日战斗,却从未参加过一次内战,张治中曾说过这样的话:国共两党好比兄弟,兄弟之间,怎忍操戈?坦然回应“改组”之劝:无颜回见乡亲
说到自己的父母,张素久十分自豪,她说,和父亲同辈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一生只有一位妻子相伴的,惟有父亲一人!张治中一生对洪希厚这样一个农村妇女,始终不离不弃,两人相濡以沫整60年。
自16岁离家后,经过20年奋斗,到上世纪20年代,不到40岁的张治中已成为国民党的上层领导。而他的妻子洪希厚,却是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因此,当时国民党中不少要员都和张治中开玩笑,劝他“改组”家庭。事实上,当时达官贵人家庭“改组”是常事,三妻四妾也并不少见。
但张治中却说:“她是我孩子的母亲,也是我的家乡人,抛弃了她,我将来何以向子女交待,何以面见家乡父老?”在张治中心里,妻子洪希厚虽不识字,但性情宽厚,善解人意,吃苦耐劳,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许多美德。
洪希厚是张治中指腹为婚的妻子。她17岁嫁到张家后,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张治中都在外闯荡,作为长媳的洪希厚,不仅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婆,还要照顾小叔子们。公婆去世时,张治中仍然没能赶回来。由于家贫,年仅23岁的洪希厚只好带着一个七岁的小叔子,回到娘家艰苦度日。然而,对于这些,洪希厚却从无怨言。她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在丈夫身后默默支持,成为他的坚强后盾。
据张素久回忆,母亲一生对父亲的工作从不乱发表意见,只有一次,母亲想略微“影响”一下父亲的决定。那是张治中准备赴淞沪抗日战场前夕,他的四弟张文心也将随队前往。为了这个自己从小看大的小叔子,洪希厚首次向丈夫提出要求:“战斗时,让文心留在你的身边”。
对于这样一个情深意重的请求,张治中却温和地对妻子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是想让文心在我身边好有个照应。但仗一打起来,是不分前后的。再说,这次去上海,我已有了死的准备,作为一名军人,文心也应当如此。”当时,深知丈夫为人的妻子只有强忍泪水。而面对妻子强忍不住的泪水,张治中惟一能做的,只是向妻子递上一块手帕!
洪希厚赢得了丈夫的敬重,还赢得了包括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内的一大批国民党要员妻子们的尊重。当张治中和共产党有所接触后,洪希厚又和邓颖超同志成了好朋友。应当说,在国共两党内,像张治中夫人这样一位受到众人敬重的农村妇女,极为少有。
慈父、严师、爱国的教育家
张素久回忆,父亲虽行伍出身,但性情和缓,在记忆中,他和家人说话一向都极温和,平日只要有时间,总会和家人一起度过,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甚至有些“苛刻”的父亲。
出身贫寒的张治中生活一直极为朴素和低调。张素久还记得自己上小学时,父亲当时在国民党担任要职,家里有好几部车。有一次管家自作主张,调用一部车子接送张素久上学。张治中知道后很不高兴,但他当时并没有发火。吃过晚饭后,他将素久带到书房,温和地对她说:“车子是公家的,坐这个车子是要为公家办事的,你是小孩子,怎能坐这个车呢?”张素久说自己当时年幼无知,觉得父亲有点过分,心里挺委屈。
直到许多年后,她才能够体会父亲一心为国的无私用心。
张素久认为父亲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为国办教育的赤子之心。张治中一直认为,如果教育的作用,不能从少数大城市推动到边远地区,如果文化的光辉不能从城市普照到广大农村,其“影响绝不止于教育的失败”。他尽全力筹措资金,从1929年开始,便用自己微薄的积蓄在家乡洪家疃,建立第一所学校——黄麓师范学校,并亲任名誉校长。
他有个宏伟计划:“希望将来能以黄麓的农村教育为中心,进而推动整个中国的农村教育。”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张治中这一愿望没能实现,但他为国办教育的赤子之心,对子女们的影响却很大。
70多年后,久居美国的张素久女士子承父志,回到家乡办学。她说,自己在国内高校当了20多年教师后才移居美国,这些年里,她深感国外对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是多么迫切,但在中国,目前却没有一所专门针对国外市场的护理学校。
张素久算了一笔账,到2010年,美国将有100百万个护士的缺口。目前,一名菲律宾籍护士在美国一天的收入达900多元人民币。因此,张素久认为,一个孩子如果有机会受到高等专业教育,完全可能改变他的命运,对于一些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如果能将一个孩子培养成才,整个家庭就有望脱贫。
因此,2003年,“安徽医专国际护理学院”在张素久的大力支持下诞生了。她说,这个学院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学校,更是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自己要争取在有生之年,多为祖国和家乡建设出一份力,继承一生怀有报国情怀的父亲的遗志。(任诗芹、徐志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