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读音 《聂华苓 漂泊与归属阅读答案》试题解析
《聂华苓,漂泊与归属阅读答案》试题解析
12.(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题思路】A项,“各路军阀”不是听父母讲的,而是听门房那些听差们讲的。B项“因为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强加因果。D项“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停止了”错误,文中只说“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并没有说“活动停止”。
(2)①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②在《自由中国》任编辑时,跳出政治框架,关注纯文学作品并主持发表出来,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③与安格尔在一起时,成立国际写作计划。(每点2分,共6分)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概况聂华苓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贡献,作答时,可以根据文章写作的顺序,对其各个时期的活动进行筛选,并概况该活动的重要作用。由此即可组织答案。
(3)漂泊与归属,不仅仅是就经历而言的,还包括整个精神世界。聂华苓的心是根植于大陆的,可是,因为战争和历史原因,她的童年在租界里度过,1949年又背井离乡到了台湾。后来她到了爱荷华,与安格尔一起成立国际性的写作计划,虽然结束了漂流,但她的心仍然没有一种归属感。“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清楚地表明她的心是属于大陆的,但她的创作却漂泊于大陆之外。(6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理解标题中“漂泊与归属”的含意。分析时,需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结合聂华苓的经历,体会其在生活与创作方面的“漂泊与归属”。根据文章内容,她在租界、台湾、爱荷华的经历是“漂泊”的,而她清楚自己的心扎根于大陆。围绕这些角度思考即可。
(4)“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是安格尔和聂华苓对自己一生的评价,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凡的,每一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可是,如果能够将有限的生命能量充分开发出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光,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聂华苓以大陆为根,汲取了能量与营养,在台湾和爱荷华长出了茂盛的枝叶,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8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需要对“移山”和“发光”这两个词进行思考。“移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发光”则是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结合聂华苓的事迹,从有限的生命可以“发光”这一角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得出具有思辨性的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