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振明与荣氏家族 【商海风云】中信旧事与荣氏家族盛衰
而伴随中信泰富的壮大,荣智健的舞台越来越大,他在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连续三年的《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荣智健都始终稳稳地坐在前三甲的位置,从2002年的7.8亿美元,到2003年的8.5亿美元,再到2004年的14.9亿美元,仅隔两年,财富几乎翻了一番。房地产、运输、金融、电信、基建,荣智健执掌下的中信泰富所涉足的行业无所不包。
但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信泰富不仅主营业务受到威胁,股票在二级市场更是风雨飘摇。股价如果大跌,用以获得数百亿贷款的质押股票会被“斩仓”还债。而无质押的债务也会被催逼,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公司被“清盘”。危急关头,来自中央政策的资金“扫盘”(吃尽抛单)助泰富渡过险关。荣智健在股权方面的“野心”被搁置了起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信泰富逐步把力量向钢铁和矿业集中,这是非常有眼光的战略调整,使其一举成为中国特种钢铁的领导者,无论对中国传统行业整合,还是对中信泰富未来发展都有深远重大的意义。
然而,不幸的是,在2007年美国次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中,一向强势的澳元兑美元汇价大幅下挫,导致中信泰富在外汇衍生品上出现155亿港元的巨额亏损。
荣智健随后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中信集团注资15亿美元助其渡过难关,中信泰富则以每股8港元股价向集团定向增发。巨亏之下,让荣智健自行辞职的呼声渐高,而荣智健则表示并无辞职之意。然而,在香港监管部门介入调查事件后,迫于压力,他还是于2009年4月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由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而增发完成后,中信集团对中信泰富持股比例由29.4%增至57.6%,重新成为中信泰富的控股股东。
自2009年4月离职后,荣智健逐步减持中信泰富股权。根据路透社获取的销售文件显示,荣智健于同年5月5日以每股11.95-12.2港元折价配售 6000万股中信泰富旧股,涉资7.32亿港元。6月12日,荣智健再按每股3.45港元,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保利香港2.3亿股,集资7.94亿港元。也就是说,一个月内荣智健已经获得15亿港元现金。
2010年3月11日,荣智健又分两笔减持了中信泰富超过4000万股,套现逾8亿港元。此后,荣智健不断减持中信泰富股票。
减持的同时,荣智健于2009年6月25日成立荣氏企业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仅为40港元,而董事会成员最初共三人,即荣智健、长女荣明方和次子荣明棣,清一色家族成员。
这是荣智健首个以“荣氏”命名的家族企业,直至当年12月23日改名为隆源企业控股公司,计划进军地产和金融。2010年3月30日,“红筹之父”梁伯韬入股隆源控股,任职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
不过,随后荣智健的企业就因海南神州半岛土地问题身陷关联交易的漩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