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到底是谁气死的

2017-06-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凡有才气的人,往往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因而容不得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也容不得别人说自己不行.如果别人一说自己,就会暴跳如雷.这种有才无度的情况比较常见,

大凡有才气的人,往往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因而容不得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也容不得别人说自己不行。如果别人一说自己,就会暴跳如雷。这种有才无度的情况比较常见,而周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刘备一败涂地,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求救,希望联吴抗曹。诸葛亮一见周瑜,就故意朗诵曹操的《铜雀台赋》,其中有“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这“二桥”本来是铜雀台中的两座桥,但诸葛亮故意歪曲说是孙权和自己的妻子大乔和小乔。

曹操攻打江南是为了抢这两个人。周瑜一听曹操是要下江南抢自己的妻子,勃然大怒,离座指北大骂:“老贼欺吾太甚!”并对诸葛亮说:“望孔明助我一臂之力,同破操贼。”诸葛亮利用周瑜气量小的毛病,一激周瑜就上当了,本来是诸葛亮求周瑜帮忙。

现在反过来却变成周瑜请诸葛亮帮忙了。其实,如果周瑜气量宽一点,就会冷静下来仔细考虑和考察诸葛亮的话到底是真是假,不会单凭诸葛亮的一面之言就信以为真。

气量狭小者受不得气,受不得激,一气一激便会怒气冲天,感情用事,失去理智,不会再去权衡利弊。周瑜虽然早有抗曹之心,但在如此仓猝之下决定,也实在太过草率。不过,在感情冲动之下,别说是抗曹,就是要命的事,他也会往火坑里跳。

周瑜为了害诸葛亮,要他带兵去烧曹操的粮草,想借曹操的重兵消灭诸葛亮。诸葛亮当然知道周瑜的打算,他一面装着出发的样子,一面却对周瑜说:“吾步战、水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止一能也。

”意思是周瑜只能水战,不能陆战。周瑜一听诸葛亮说自己不能陆战,便勃然大怒:“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领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本来是要诸葛亮往死路上走,哪知被诸葛亮 一激,明知是死路自己也要去走,后来还是诸葛亮苦苦劝住才作罢。

气量狭小,能够导致情绪激动,理智失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人利用,在交际中非常危险。诸葛亮正是利用周瑜的气量狭小,两次激得周瑜上当,幸亏诸葛亮没有没有存心害他,不然,周瑜早就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气量狭小者,即使不被人利用,也容易在生活中发脾气,动不动就暴跳如雷,从而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到处树敌,使自己人为的自我孤立,使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处于不利地位。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因此,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也是很正常的事。对于别人的评价,尤其是不好的评价,如果能抱着“不温不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不仅会使自己不断完善,也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气量狭小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容易忌才妒能,别人只能比自己差,不能比自己强。如果别人比自己强,总要千方百计把对方置于死地,不管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像周瑜,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就费尽心机要杀死比自己强的诸葛亮。

当孙权坚持抗曹时,周瑜人为孙权的决心已定,但是诸葛亮却认为孙权还在犹豫,要周瑜再去劝他,以坚定他的决心。周瑜去后,果然孙权的心理和诸葛亮所说的一样。看到诸葛亮料事如神,周瑜便产生了杀人的念头:“孔明早已料到吴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筹,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

”于是首先是派诸葛亮去断曹操的粮道,想借曹操的手杀了诸葛亮,被诸葛亮识破,用计激得他自己要去;然后又是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成十万枝剑,又不给他造箭的材料,想要用延期交货的借口杀掉诸葛亮,哪知被诸葛亮草船借箭完成了任务;而当诸葛亮借来东风后,周瑜看到诸葛亮实在比自己超出许多,连借口都不找了,马上派丁奉和徐盛领兵从水陆两路去追杀诸葛亮,但诸葛亮却早就走了。

周瑜要杀诸葛亮,虽然也有为东吴考虑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出于自己心胸狭窄,是因为忌妒诸葛亮比他强。周瑜这个人确实有本事,就是足智多谋的曹操也不是他的对手。他利用蒋干施展反间计,让曹操杀掉了熟悉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和张允,让曹军的水军实力大降;他派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让曹军把战船用铁链连到一块;他派黄盖用苦肉计,好火烧曹军。

看到老奸巨猾的曹操被自己玩于股掌之中,周瑜怎么不生出天下英豪舍我其谁的豪气,但是,就是这个谁也不如他的豪杰,却没有一样计划逃得出诸葛亮的预料,而且,许多计划还必须靠诸葛亮帮忙才能完成。

这对气量狭小的周瑜的自尊心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因而,就想把这个处处比自己强的人杀掉,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了。

这种把比自己强的人置于死地的做法,看似对自己有利,实则贻害无穷。首先,它破坏了大局利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诸葛亮用计逃出周瑜的陷害,假使诸葛亮真的被周瑜杀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首先当然是孙刘反目,刘备为报诸葛亮之仇与东吴决战,这样,曹操就会坐收渔利,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

即使刘备不和东吴反目,没有诸葛亮帮助的东吴能否单独打败曹操,还是个问题。杜牧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不是诸葛亮的东风,赤壁之战的结果就很难预料了。东吴一失败,周瑜的结局又会好到哪里去呢?自己的妻子说不定真的会被曹操俘获。幸运的是,周瑜的害人没有得成,即帮了诸葛亮,也帮了他自己。

这种忌妒比自己有才华的人的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比如,庞涓忌妒孙膑,但最后还是死在孙膑的手下。

所以,对待比自己强的人的态度,不是把对方消灭,而是虚心向他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最终超越他人。这样,即使自己脱颖而出,又不伤害别人,做到双赢。

周瑜为人,不仅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将强,甚至容不得自己比别人差。在无法消灭比自己强的人的情况下,竟然活活把自己气死。

在民间,流传着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第一次,是诸葛亮趁着周瑜攻打曹操的时候,趁机夺取了荆州,周瑜气得箭疮发作,昏了过去;第二次是周瑜用美人计,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想用刘备为人质,夺回荆州,最终确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三次是周瑜借口替刘备取西川,向趁机偷袭荆州,结果还是被诸葛亮识破。

看到自己处处不如诸葛亮,周瑜万念俱灰,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终年三十六岁。一代英豪,就此凋落,令人唏嘘不已。

有人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这只是看到表面现象,其实,周瑜是被他自己气死的,是被他自己的狭小的心胸气死的。诸葛亮手下的败将成千上万,为什么偏偏只有周瑜被气死?其他人不是都活得好好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三国演义》中另一个人物司马懿。司马懿也是诸葛亮手下的常败将军,诸葛亮甚至用一个空城记就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这等事情,要是周瑜,早就气死了,但司马懿却没有事情。司马懿受诸葛亮的羞辱远比周瑜为甚。

在五丈原,司马懿因打不过诸葛亮,便闭门不出,诸葛亮无法,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衣服,说他如果是个男人,就出战,如果不敢应战,就穿上女人衣服。要是周瑜,受此侮辱,要么早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早冲过去,结果是正中诸葛亮下怀;要么是气得口吐鲜血,昏倒在地。

但是司马懿却不,他虽然心里也很气愤,但是却微笑的接受了那套女人的衣服,仍然坚守不出。诸葛亮无计可施,结果因劳累过度,病逝五丈原,司马懿笑到了最后。最终是魏蜀吴三国都成了司马氏的家产。

周瑜的气死,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教训。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容忍自己比别人差的心理气量。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世界上总会有人比自己厉害。你在一个单位第一,但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就不一定第一,即使是全球第一,也不会永远第一,会不断有新人来超越自己。

如果因为别人比自己厉害,比不过人家,就自断生路,那么这世界上就没有人值得活下来。对周瑜来说,当时,就只有一个诸葛亮比他厉害,就发出“既生瑜,何何生亮”的哀叹,那么,按照他的观点,其他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不是根本不值得活下来?这不是很荒谬吗?所以,人就要有甘居人下的心理容量。在比不过人家时,不气恼,高高兴兴做人。

其次,人要有容忍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气量。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是兵家常事。一次两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因此,要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信念。像曹操,八十万大军被一把火烧得精光,在逃亡途中,他还仍然不住笑诸葛亮和周瑜的“少智”。要是周瑜碰到这种情况,怕是早就投江而死了。

世界上大凡有成就,成大器的,除了过人的本领之外,都有过人的气量。他们容得了人,忍得住气,受得了侮辱。像韩信,受得跨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宽阔的胸襟是成为英雄的必要条件。像周瑜这样,容不得别人一句话,容不得别人比他强,容不得自己比人差,受不得一点挫折,即使才华盖世,也不能成大气候,最终只落得一个英年早逝的下场。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反过来说,只有肚里能撑船的人才能成为宰相。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气量的大小,往往决定人的成就的大小。